64岁的秦大爷老伴去世较早,儿子、女儿都在外地工作。今年春节,儿子、女儿都先后带着家人来看望秦大爷,他非常高兴。大年初六,孩子们陆陆续续赶回外地上班,独处家中的秦大爷开始感到胸闷难受,好几天症状都不消失。他以为是心脏病或者哮喘病要复发了,连忙赶到医院检查。医生诊察后告诉他,身体都没有什么大问题,难受的原因可能是心理因素,建议他到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求助。
元宵节一过,回家过年或探望老人的年轻人开始返回工作地,出门打工的人也要陆续离家,那些身边没有家人照顾和陪伴的老人又成了“空巢”老人。前些天还热热闹闹的家里忽然变得冷冷清清了,老人自然会有心理落差,产生失落感,并且可能因为心理上的不舒服导致躯体的不适。如出现失眠、抑郁、头晕、食欲下降、胸闷憋气、乏力等表现。
随着社会老龄化不断加剧,老人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而许多人都有认识误区,认为只要让老人们不愁吃不愁穿,身体健康就行。其实,如果老人长期心情不好,就会繁衍出许多躯体健康问题,比如高血压、胃胀、头痛等,而如果老人一直处于心情愉快的状态下,许多原有的躯体疾病就会减轻,或者自觉症状被忽略,会明显提高生活质量。
为了让空巢老人在节后不空“心”,避免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建议这些老人要尽快恢复到以前的生活状态,或者重建自己全新的生活模式,走出自己的房间,到邻居中去,到公园里去,与邻居聊聊天。
做子女的虽然不能陪伴在老人身边,但要尽量多给老人打个电话,帮助老人分析自己的特长,养成一种业余爱好,并鼓励老人参加社会义务活动,使自身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亲友则要多与老人走动,多关心照顾,帮助老人走出寂寞的生活。
另外,社会也要对“空巢”老人多关心关心,提供必要的帮助。比如,社区居委会可以开展有组织的文体娱乐活动,让“空巢”老人们参与进来,也可以隔三两天上门去看看老人,关心他们一下,不让他们感到远离了“组织”,没人管了;社会工作者也可以组织义工和青年志愿者与老人进行“一日生活”活动,陪伴老人上街买买菜,帮老人做些体力活儿如洗洗衣服等。
(通讯员赵向辉 本报记者肖建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