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方法
1、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急性起病后应卧床休息。饮食原则以低盐、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为主。蛋白入量保持40~70G/天。食盐摄入量2~3G/天,同时限制高钾食物的摄入。
对症处理:利尿,常用噻嗪类利尿剂;降压,常用药物噻嗪类利尿剂、血管扩张药,必要时可用神经节阻滞剂,或加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高血钾的治疗,以限制高钾饮食和因用排钾利尿剂为主。
并发症的治疗:控制心力衰竭,治疗重点应放在纠正水钠潴留、恢复血容量,而不是应用加强心肌收缩力的洋地黄类药物,即主要措施为利尿降压;高血压脑病,可静脉滴注硝普钠等药物,抽搐者可使用安定静脉注射;尿毒症,参考“急性肾功能衰竭”。
2、慢性肾小球肾炎
是各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导致的一组长病程的(甚至数十年)以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为临床表现的疾病。此病常见,尤以青壮年男性青年发病率高。本病治疗困难,大多渐进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预后较差。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组肾小球疾病。临床可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但每个患者可表现的轻重程度不同,患者以水肿为首发症状,轻者仅晨起时眼脸及面部微肿,午后下肢略有水肿,经休息后短期内可消失。有些患者以血压增高为首发症状,既而发现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后期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以致肾功能衰竭,患者可出现贫血,心衰等。其主要是由肾实质受损,红细胞生成减少及营养不良有关。贫血和心衰等严重程度与肾脏病变及肾功能减退成正比。
3、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一种由于感染后变态反应引起的两侧肾脏弥漫性肾小球损害为主的急性疾病,本病的特点是起病较急,在感染后1~3周出现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水肿、少尿、高血压等系列临床表现。
肾小球肾炎综合征的分类
按基本类型分:可分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原发于肾脏的独立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肾脏。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肾脏病变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可以分为四种 轻微性肾小球病变;局灶性节段性病变;弥漫性肾小球肾炎;未分类的肾小球肾炎。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又可以分为三种 狼疮性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
按大体类型分:可分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按病理分又可以分为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慢性弥漫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肾炎。按临床分型标准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参照1992年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临床分型标准,可分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病变为弥漫性,累及双侧肾脏大多数肾小球。镜下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肿胀,较多的中性粒细胞和少量单核细胞浸润,使肾小球内细胞数目增多,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球毛细血管受压,引起肾小球缺血。肾间质充血、水肿,少量炎细胞浸润。肉眼观,两侧肾脏对称性肿大,包膜紧张,表面光滑,色较红,称为“大红肾”。有时,因肾小球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肾表面和切面可见散在的出血点,如蚤咬状,称为“蚤咬肾”。
病理临床联系少尿: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肿胀、增生,使管腔狭窄,滤过率降低,而肾小管的重吸收相对正常,导致球一管失衡而引起少尿,严重者可致氮质血症。血尿、蛋白尿、管型尿:肾小球毛细血管损伤,通透性增加所致。水肿:主要原因为少尿引起钠水潴留。高血压:主要由于钠水潴留引起血容量增多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