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法
1、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
高血压和尿蛋白是加速肾小球硬化、促进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是两个重要的环节。慢性肾炎常有钠水潴留引起容量依赖性高血压,故高血压患者应限盐(NaCl<6g/d);可选用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Ccr<30ml/min时,噻嗪类无效应改用袢利尿剂,但一般不宜过多、长久使用。ACEI或ARB除具有降低血压作用外,还有减少尿蛋白和延缓肾功能恶化的肾脏保护作用,为慢性肾炎治疗高血压和/或减少尿蛋白的首选药物。
2、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入量
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患者应限制蛋白及磷的入量,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或加用必需氨基酸或α-酮酸。
3、通过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进行治疗
鉴于慢性肾炎包括多种疾病,故此类药物是否应用,宜区别对待。但患者肾功能正常或仅轻度受损,肾脏体积正常,病理类型较轻(如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早期膜性肾病等),尿蛋白较多,如无禁忌者可试用,无效者逐步撤去。
4、通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进行治疗该药物除有肯定的降压疗效外,还可降低肾小球内压,有肯定的延缓肾功能恶化、降低尿蛋白和减轻肾小球硬化的作用。临床常用ACEI,如贝那普利。常见副作用有高血钾(特别是肾功能不全者)、皮疹、瘙痒、干咳、味觉减退,少见粒细胞减少。
5、通过抗凝和血小板解聚药物进行治疗
多数研究证实,抗凝和血小板解聚药物可减轻肾脏病理损伤,延缓肾炎进展,保护肾功能。对有明确高凝状态和某些易引起高凝状态病理类型(如膜性肾病、系膜毛细血管增生性肾炎)可长时间用药。
6、防治能引起肾损害的其他因素
感染、劳累、妊娠,以及应用肾毒性药物均可能损伤肾脏,导致肾功能恶化,应避免。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
由于慢性肾炎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发病机理各不相同。大部分是免疫复合物疾病,可由循环内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可由抗原(肾小球固有抗原或外源性种植抗原)与抗体在肾小球原位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引起组织损伤。也可不通过免疫复合物,而由沉积于肾小球局部的细菌毒素,代谢产物等通过“旁路系统”激活补体,从而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而导致肾小球肾炎。
非免疫介导的肾脏损害在慢性肾炎的发生与发展中亦可能起很重要的作用。根据目前研究结果,这种非免疫机理可能包括以下因素:
1、肾小球病变引起肾内动脉硬化。
2、肾血流动力学代偿性改变所引起的肾小球损害。
3、高血压对肾小球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4、肾小球系膜的超负电荷状态。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危害
1、高血压,慢性肾小球肾炎多数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血压,有的患者会比较轻,也有的是中度。
2、尿改变,尿异常是慢性肾小球肾炎最常出现的症状,如果尿量少于1000ml/日以下,可称为少尿,而且常伴有浮肿;对于肾小管损伤比较严重的患者,常会出现夜尿增多,尿量增多,但是水肿并不是很明显。严重的会出现脱水的情况。
3、前驱症状: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没有急性肾炎或是链球菌感染的病史,病因难以确定。
4、贫血:贫血与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减少有关。
5、患者起病方式不一,有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是由于检查时,发现的蛋白尿和高血压。但是多数的患者会出现头痛、高血压、乏力、贫血等临床症状。但也有少数的病人起病是比较急的,水肿和蛋白尿严重。
6、其它:由于长期患有高血压,贫血,动脉硬化,尿中长期出现蛋白,水肿,在临床上可以分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普通型、高血压型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