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是肥润的,饱满的,到处弥漫着诱人香味。看着阳台上挂满不同种类寒货,腊肉、腊鸡、腊香肠、腊鱼,心头漾起知足与幸福感。
深深记得,儿时没有现在那么多丰富的零食,对美食的向往都停留在对过年热切期盼中。刚进腊月,几乎每天都可以吃好的。腊月好似一声号角一样,刚一吹响,整个村庄都沸腾了,家家烟囱冒起缕缕炊烟,大户人家可谓一天忙到晚。奶奶是一家之主,她养五儿三女,都没有分家。一进腊月,奶奶开始一天到晚地忙着。杀年猪,蒸馒头,点年糕,做新衣,贴窗花……到三十晚上,十几口人的衣着、吃的、用的,包括孩子压岁钱都想得周周到到,全面而又体贴,乐得每个人脸上都笑开花。
年过完了,刚进初春。季节是入春了,但寒冷依然,即是春寒。如今时代进步了,人民生活很优越,即便春寒,都是吃喝不用愁的。和儿时所遇春寒大不相同,奶奶很有先见之明,腊月里吃的,和来年初春里吃的,都分配得当,不许家人多吃一份。所以,过完年,同村人家几乎都没的年货吃了,我们大家每顿都有寒货当荤菜,在那瘦而冷的春天里,大人孩子都养得精神足,不生病,不感冒,自然也就不白花来之不易的钱了。
奶奶临终时,正是腊月里。她把几个媳妇招呼到面前,要她们都要学会勤俭持家。特别春寒里不能没有腊货当荤菜。不能仅肥腊月,饿着春寒了,那样每个人身体吃不消,春耕忙不动了。奶奶的话,至今还在母亲、婶母间坚持着。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到春节,自然忆起奶奶那持家有道的本领,从而更加思念奶奶。
每年过完春节,我们家的腊货依然丰饶,无论春寒料峭,家里冰箱里都有腊货在抵挡着阵阵瘦春寒潮,这就是祖辈传给下一代的优良传统,在珍惜丰衣足食的今天还不忘老一辈的勤俭节约。(王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