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仲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牛奶已从过去孩子、老人或病人的食谱中登上了百姓的餐桌。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阴云还未散去,不久前,河北、山东、内蒙古等产奶大省又发生多起因牛奶滞销导致的奶农“倒奶杀牛”事件,再次对我国乳品产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国产牛奶安全吗?买牛奶该选常温奶还是巴氏奶?近日,健康报社在北京主办了乳品营养与健康研讨会。会上,来自我国乳品行业的20余位专家,对百姓关心的乳制品热点问题作出详细的解答。
中国牛奶人均年消费量较低
2013年年底,我国鲜奶价格不断走高,不少奶农从中看到商机,认为养奶牛可以快速致富,便一哄而上养奶牛。由于供大于求,不断走低的鲜奶收购价格和不降反升的饲料、人工费用等养殖成本,迫使许多奶农“倒奶杀牛”。
乳业专家陈渝表示,我国群众牛奶消费意识还不足、牛奶需求量不大,也是导致此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牛奶可以算是完美的食物,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就是不喝。”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营养评价室主任、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也对国民的牛奶消费意识淡薄深感头疼。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在会上提到,牛奶是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含量接近完美的食品。武警后勤学院特需营养研究中心副主任程志说,从统计学角度来看,世界范围内乳制品的摄入量和当地人群的发病率呈负相关关系,乳制品平均摄入量大的地区,其人群发病率相对低。
可是,如此经济实惠、健康、美味的完美食物,却没有被很多人接受。苏州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秦立强教授在演讲中提到,2012年全球原奶产量为7亿吨,而我国才3744万吨。宋昆冈介绍,中国牛奶人均年消费量仅为40公斤,而世界人均年消费量是100公斤。
对此,杨月欣表示,提高乳业产品的丰富性或许可以刺激大众消费牛奶和乳制品,此外,专家和媒体要引导大众,将正确的营养学观念变成国民的生活习惯。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部主任马方表示,培养孩子对乳制品的消费观念,包括对营养的基本概念都会让孩子受益一生。他提议,每所幼儿园都应该有一位有营养学资质的幼儿教师。
国产奶质量是有保证的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使我国乳品行业的公信力降至谷底,时至今日,许多人还心有余悸。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张列兵教授说,很多亲戚朋友问他,现在市场上的牛奶安全吗?对此,张列兵表示:“现在的国产奶很安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国家对乳品行业的监管和治理力度加大,乳品企业自身也对产品严把安全关,国产乳品的质量是有保证的。”
宋昆冈对此表示赞同。宋昆冈介绍,2014年,我国乳品共抽检6697个批次,仅有68个批次不合格,总合格率高达99.2%;相比之下,我国2014年进口乳品共抽检出682个不合格批次。
除了牛奶本身的安全性问题外,用何种加工方式营养功效更高也是大众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巴氏奶和常温奶如何选择的问题,社会上充斥着不同的声音,有说能长期保存的常温奶一定放了很多防腐剂,也有说巴氏奶的热处理温度更低,可以更好地保护牛奶中的营养物质等。
对于这类争论,张列兵认为是没有意义的。他的课题组几年前做过的一项实验就已证实,巴氏奶和常温奶在蛋白质和钙含量方面是没有统计学差异的。
天津科技大学副校长、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路福平教授说,常温奶的蛋白质是有一定变性的,但是变性以后氨基酸还在里面,还可被人体吸收。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讲,常温奶解决了我国乳业发展的很多问题。
高级乳业研究员宋亮介绍,国际上乳资源比较发达的国家,特别是乳资源分布比较均匀的国家通常都是巴氏奶更普及,乳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国家则以常温奶为主。我国的黄金奶源地都集中在北方,乳资源分布十分不均衡。常温奶最大的优势是保质时间长、配送距离长,其在中国的发展解决了北奶南运、一二线城市人喝奶的问题。此外,当前中国乳产品的丰富性不断提高,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常温奶的发展。
健康素养科普力度应加大
在自媒体时代,像“巴氏奶好还是常温奶好”这样的争论还有很多。新兴信息传播工具让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却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信息混乱的局面。面对这种情况,大众往往感到困惑。
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年发布的《2013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中称,2008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6.48%,2012年是8.8%,2013年为9.48%。由此可见,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且提升速度缓慢,与《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0%”的目标相比,有较大差距。
秦立强说,专家和学者应加入到科普的队伍中去,把科学的研究成果用通俗的话告诉老百姓。
天津第三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齐玉梅也呼吁,成立一个跨行业、跨专业的宣传队伍,通过正规媒体,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