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欧洲杯D组的乌克兰队在顿涅茨克顿巴斯竞技场与法国队交锋。球场上空乌云翻滚,电闪雷鸣。比赛进行到第4分钟,天空炸响惊雷。在这种恶劣的天气下,球员或球迷可能遭受雷击甚至冰雹的袭击,因此荷兰裁判库佩尔斯决定比赛暂时停止。
其实这样的情景经常发生。为什么雷电喜欢“光顾”绿茵场?主要原因有:
足球场面积太大
避雷设施难以顾及全貌
足球场的面积是一般都在7000平方米左右,看台上安装的避雷带和避雷针根本无法“照顾”到足球场的中央地带(依照建筑物的防雷标准,避雷设施只有在以滚球法确定的防护范围内,遭雷击的几率才会非常小;范围以外则不能进行保护)。尤其是小地方的足球场,看台过于简陋,避雷设施也不太建全,一旦有直接雷降临,不要说场上球员有危险,即使是看台上的观众,也不可能绝对避免雷击。所以建议体育场的管理部门一定要在看台周围安装避雷设施,并在每年的雷雨季节之前进行防雷检测。
场内的风和雨
营造出蓄势待发的雷电环境
足球运动场一般都是开放式、半开放式的露天场地。空旷平坦的赛场,大风容易进入,流动的空气与足球场地面快速摩擦产生许多静电,而上空云层往往也带有大量电荷,这样,云层和地面之间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容器”,里面的电荷相互感应和传递,一触即发,很容易产生放电(即雷击)现象。此外,雷电往往是狂风暴雨的伴生物。降水在重力作用下与云粒子发生碰撞,撞的结果是带正、负两种电荷的微粒逐渐分离,形成带电云层。带电云层在风的作用下,跟随气流移动,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又恰好被风推移到球场上空时,就极易出现放电现象。
跨步电压
可能是雷击伤人的直接原因
雷电击中足球场后,雷电流泻入大地,并在土壤中散布开,由于土壤电阻率有一定分布,雷电流在地面上各点间就出现电位降,越靠近雷击点电流密度越大,电位降也就越大。由于球员在场上都是处于运动状态,两脚间的电位降(即跨步电压),可使雷电流通过两腿和躯干的下部,球员自然就会被电击伤。这可能就是在雷击发生的瞬间,场上多名球员同时莫名其妙地倒下的直接原因。
所以,防雷专家提醒,足球运动员遇到突发雷雨时可以蹲下,降低自己的高度,同时将双脚并拢,减少跨步电压带来的危害。当然,更为安全的办法是暂停比赛或训练,待雷暴停止后,再回到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