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金伟
健康中国,营养先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提出,对学生人群、老年人群等六大重点人群开展专项营养改善行动。即日起,本报刊发系列报道,聚焦学生营养、临床营养和老年人营养的特点和当前面临的问题及挑战,探索重点人群的营养改善之道。
少年强则国强,营养好则少年强。6岁~17岁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获得合理的膳食营养、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对于保证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发育至关重要,也将为其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
学生营养面临双重挑战
头扎两个小辫儿,手上戴着运动手表,腆着鼓囊囊的小肚子,9岁的苗苗(化名)蹦蹦跳跳地走进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营养膳食科的诊室。
“今天测身高体重吗?还测人体成分吗?”刚进来,“小话痨”让诊室活跃起来。
“先去测一下体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闫洁说。
“45.5公斤。”说起体重,苗苗还有些不好意思。
“最近还喝饮料吗?还吃零食吗?”闫洁严肃地问道。“这些已经是‘违禁品’了,主要还是控制不住想吃肉。”苗苗的爸爸告诉闫洁。
闫洁告诉记者,在诊室遇到太多“辩论”,正方——父母觉得孩子平时吃得太多了;反方——爷爷奶奶则认为孩子吃得一点都不多,白白胖胖多好。
“目前,我国学生营养状况面临双重挑战。中国就像一个缩小版的地球,西南、西北地区的学生以营养不良为主;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则是以肥胖、超重为主。”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副主任张倩介绍。2010年~2013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通过150个监测点收集6岁~17岁青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显示,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我国儿童仍然存在一定比例的营养不良,贫困农村地区儿童营养不良率达到18.4%;另一方面,大城市儿童的超重肥胖率达到22.1%,儿童微量营养素,比如维生素A、钙等摄入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
“除此之外,学生群体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城市的孩子都成了‘食肉一族’,肉类的摄入量明显超出推荐摄入量,同时蔬菜水果摄入量严重不足。”张倩介绍,对于肉类的摄入量,推荐量为每天80克~150克,但往往一顿饭的肉量就已经超量了。对于饮料的消费量也在逐年上升,尤其是高中生。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营养知识技能明显不足,家长或者老师营养知识的储备不够,无法传递给孩子。
从小培养健康饮食习惯
“学生处于青春期,迎来第二个生长高峰,身体发育非常迅速。青春期不仅是体格发育成熟的时期,更是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阶段。不仅要满足摄入营养物质要求,更要培养良好健康习惯,这会影响一生。”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教授马冠生说。
相比于成人,青少年儿童对于营养的自主选择权要小得多。“在家里,饭菜都由父母做主,而在学校,又由食堂供应。”张倩说,食品广告等因素,会影响孩子饮食习惯的养成。
《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提出,要开展针对学生的“运动+营养”的干预策略。“‘吃动平衡’其实是一个改善学生营养状况的抓手。”张倩介绍,诱惑太多,单纯靠“管住嘴”不太现实,重要的是调整合理的膳食结构。比如主食品种要丰富,粗细粮搭配,肉类选择上多选用鱼肉,烹饪方式上多以清蒸为主。多喝牛奶,搭配豆制品,这些优质蛋白的摄入量高了,肉量自然就降下来了。此外,运动不仅能够减肥,还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钙在骨骼中的沉积。
向先行国家借鉴经验
“学校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往往忽视了健康的重要性。健康应该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冠生经常在各地演讲做报告的时候提倡食育。食育包含内容很多,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营养健康观念的养成等,但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是缺位的。“应该两周一次的健康教育课现在也被压缩了。”
“人们说‘日本用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这种说法并不全面。”马冠生说,日本最重要的举措是从儿童时就开始抓全民营养,建立午餐制度,完善立法,以法律形式规定营养问题。
张倩多次去日本参观学习,很多地方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在投入方面,家长只需要提供食材的费用,而食堂建设和工作人员工资都是由各级政府承担。在人员配备方面,日本有完备的营养师和营养教师队伍,营养师负责配餐,营养教师负责上营养课以及指导学生用餐,两者互相配合。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对食物的接受性,而且对营养均衡起到很大作用。“在供餐的同时,营养教师开展营养教育,比如今天吃花椰菜,老师就会把花椰菜有什么营养,为什么要吃花椰菜等知识教给学生,‘寓教于食’。此外,强调学生的参与感也是食育的一部分。”
我国也逐渐意识到营养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学生营养。针对农村地区学生,2011年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7年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在我国8座城市的12所中小学中启动“营养校园”试点,开展营养宣传教育。目前,试点在逐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