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锁骨在哪
1、锁骨在哪
锁骨俗称“美人骨”为S状弯曲的细长骨,位于皮下,为颈与胸两部的分界,是上肢与躯干间唯一的骨性联系,维持肩关节在正常位置,增加上肢的活动范围和提高劳动效能。分布至上肢的大血管和神经均在锁骨中段后方通过。
锁骨架于胸廓前上方,横于颈部和胸部交界处,全长于皮下均可摸到,是重要的骨性标志。锁骨上面光滑,下面粗糙,形似长骨,但无骨髓腔,可区分为一体两端。中间部分是锁骨体,内侧2/3凸向前,外侧1/3凸向后。呈形的骨头,左右各一块。内侧端粗大,与胸骨柄相关节,称为胸骨端;外侧端扁平,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称肩峰端。锁骨支持肩胛骨,使上肢骨与胸廓保持一定距离,利于上肢的灵活运动。由于位置表浅,锁骨易骨折,并多见于锁骨中外,1/3交界处。
2、锁骨的由来
古代奴隶社会奴隶主为了防止奴隶逃跑,用绳子或锁链穿越锁骨下端以栓起,后演变为锁骨,所以锁骨是个会意词。另外,许多武侠小说中提到琵琶骨,其实就是锁骨。古代为困住武林高手,先在锁骨上钻个洞,再用铁环锁住。因为锁骨在被钻孔后极端脆弱,因此武功再强也无法使出,所以被称为锁骨。
3、锁骨的魅力
人体的锁骨恰好是肩膀和胸口的界线,锁骨的凹陷处和其它部位比起来,由于脂肪量较少,所以感觉也较敏锐。通常女性只要这个部位被碰一下,就会非常敏感地发痒。不过由于这个部位特别接近胸腹,而且属于敏感地带;光是那样就足够刺激的了。
锁骨的骨折
由于位置表浅,锁骨易骨折,并多见于锁骨中、外1/3交界处。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 5%~10%。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壮年。间接暴力造成骨折多为斜形或横行,其部位多见于中段;如跌倒时手或肘部着地,外力自前臂或肘部沿上肢向近心端冲击;肩部着地更多见,撞击锁骨外端造成骨折。间接暴力造成的骨折多为斜形或横行,其部位多见于中外1/3处。直接暴力造成骨折因着力点不同而异,多为粉碎或横行。
表现为局部肿胀、皮下瘀血、压痛或有畸形,畸形处可触到移位的骨折断端, 如骨折移位并有重叠,肩峰与胸骨柄间距离变短。伤侧肢体功能受限 , 肩部下垂,上臂贴胸不敢活动,并用健手托扶患肘。幼儿青枝骨折畸形多不明显 , 且常不能自诉疼痛部位 , 但其头多向患侧偏斜、颌部转向健侧 , 此特点有助于临床诊断。有时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可刺破胸膜发生气胸,或损伤锁骨下血管和神经,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
锁骨骨折的治疗
1、成年人无移位的骨折,以8字石膏绷带固定6~8周,并注意对石膏的塑形以防发生移位。
2、有移位的骨折,均应在局部麻醉下先行手法复位,之后再施以字石膏固定,其操作要领如下:患者端坐,双手叉腰挺胸、仰首及双肩后伸。术者立于患者后方,双手持住患者双肩前外侧处(或双肘外侧)朝后上方用力,使其仰伸挺胸,同时用膝前部抵于患者下胸段后方形成支点(图1),如此可使骨折获得较理想的复位。在此基础上再行 8 字石膏绷带固定(图2)。为避免腋部血管及神经受压,于绕缠石膏绷带的全过程中,助手应在蹲位状态下用双手中指、食指呈交叉状置于患者双侧腋窝处。石膏绷带通过助手双手中指、食指绕缠,并持续至石膏绷带成形为止。在一般情况下,锁骨骨折并不要求完全达到解剖对位,只要不是非常严重的移位,骨折愈合后均可获得良好的功能。
3、青枝骨折,对无移位者以8字绷带固定即可,对有成角畸形者,复位后仍以8字绷带维持对位。对有再移位倾向的较大儿童,则以8字石膏绷带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