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健康标准:一天最多放几个屁?

2018-12-09 13:49:26浏览:31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一说吓一跳,含有400多种成分的屁   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省胃肠肛门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康亮副主任医


  一说吓一跳,含有400多种成分的屁

  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省胃肠肛门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康亮副主任医师,请他向读者聊聊那点“屁事”。

  据康亮介绍,屁含有400种成分。在气体成分中除了氮、氧之外,绝大多数的气体都是由肠内细菌制造出来的。其中主要的成分是氮、氢、二氧化碳、甲烷、氧等无臭气体,及微量的氨、硫化氢、粪臭素、挥发性胺、挥发性脂肪酸等形成恶臭的气体。即使将产生恶臭的全部气体集中起来也只占排出屁的不到1%的含量。人的嗅觉非常灵敏,即使是一亿分之一浓度的物质,也能察觉出来。因此,人们会觉得屁非常臭。

  而令人颇感惊讶的是,做这方面研究的竟然是美国太空总署。他们在进行阿波罗计划时曾针对“屁”展开研究。一般人或许会认为,美国太空总署的阿波罗计划与屁产生关联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但是,这对太空船内部的管理却是非常重要的安全问题。如果太空人的屁含有可燃性气体而不加以妥善处理,说不定会在某种情况下点燃以致在太空船中引起爆炸或火灾。此外,太空船是个无法轻易调节空气的密闭空间,所以还得考虑太空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屁无法排空至外太空而中毒。


  一天十多个屁,太多太少都有问题

  康亮强调,放屁是人体胃肠道通过自主蠕动将肠腔中的污浊气体驱逐“出境”的生理活动,放屁的有无或多少并非小事,它与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它不仅能反映胃肠疾病与功能,还可能反映机体某些器官是否正常等。假使一个人一天不排气,肚子可能要胀得慌了。

  正常情况下,在人的消化道里有大约150-200毫升左右的气体,气体排出的途径,要么向上由口中冲出成为呃逆(打嗝),要么向下由肛门排出而称之为屁。一般人在正常饮食下,每天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放10-18个屁,总排气量约400-2400毫升,有时甚至自己也未能觉察到。放屁,是胃肠功能的信号,男女并没有太大差异,若一个人不放屁,或整天连珠炮似的放个不停,都可能说明身体出了毛病。

  比如说,数日不放屁,不拉屎,腹痛阵阵,往往是肠道梗阻的征兆;如果屁声连连作响,则可能与消化不良或过多食肉类有关;如果屁声如雷,却不太臭,则大多数是因为贪食含淀粉过多的食物。再如老年人及习惯性便秘者,因肠腔缺乏张力,推动力差,食物残渣停留时间长,产气就多等都是屁多的原因。频频放屁不论出自何种原因,都应视为病态必需进行治理。


  闻屁识健康 臭难闻的屁要当心!

  为何有些人放的屁臭得不得了,有些人放的屁却没有任何臭味?康亮解释,屁因摄食不同,有不同的臭味。若肠道内细菌产生过量的硫化氢、粪臭素、短键脂肪酸及靛基质,放出来的屁就会有臭味,通常豆类中的植物蜜糖、菜豆糖及寡糖类尤其会产生臭屁。另一点是,蛋白质、肉类食物于肠道中分解到后来会变成硫化物,若硫化物含量多,放出来的屁就较臭。放臭屁的人多半都是便秘者,粪便在体内停留的时间太久,硫化物在肠道气体中含量增多,屁就会充满臭味。

  除去饮食的关系,康亮表示,奇臭难闻的屁还有可能是一些疾病的警讯。比如消化不良或便秘;若有多屁合并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现象,并影响日常生活时,最好找医生进行诊治,这可能是罹患胃肠道肿瘤的警讯。康亮指出,我们平时应多留意自己的“屁事”,把它作为一面镜子,随时体察自己的健康状况。

  在临床上,无屁比多屁更危险。无屁而又腹胀,多因肠道某处“封锁”不通,多见于肠梗阻、肠扭转,或因肠麻痹而不能驱动气体“出境”。胃肠外科医生特别关注手术后病人的放屁信息,和术后病人打招呼:今天放屁了没?是他们的口头禅。目的就是祈盼“一声响屁报平安”:当得知病人已放屁,医生悬着的心就放下来了,因为这意味着手术时被翻弄的肠子通畅,功能基本已经恢复。


  经常忍屁无益健康

  很多人为了保全面子,经常忍住不放屁, 臭气积在体内会导致腹痛,使消化吸收的功能降低,甚至影响大便的排泄;而人在便秘时,大肠内会堆积更多的有害物质,产生更多的废气,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如果长期不能排出体内的这些废气, 会使体内的器官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肝脏这类解毒器官的负担加重,长此以往,会减弱肝脏的解毒功能。

  康亮建议,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便秘,加强体育锻炼,改善胃肠功能,是改善恼人“屁事”的关键所在,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进食不宜过快过急,以免吞进过多空气;对于易产气的食物如洋葱,或易增进胃肠蠕动的食物如香蕉等,一次不宜进食过多过量;尽量少吃或不吃生冷油腻、油炸煎炒类的难以消化的食物。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乳糖不耐受者该如何饮奶

上一篇:

丙型肝炎“适度”饮酒也危险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