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阳消阴长 秋季顺时养生

2018-12-09 13:50:11浏览:401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正值深秋,气候和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经过夏季的高温酷暑,气温逐渐下降;之后是立秋的一候凉风急,二候白露生,三候
正值深秋,气候和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经过夏季的高温酷暑,气温逐渐下降;之后是立秋的一候凉风急,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直至霜降的草木黄落,蛰虫咸俯……季节转换对人体健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所以,要根据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调节人体,健身防病。

  早睡早起 防燥防寒

  秋季气候凉爽舒适,为何仍感困乏?原因是人体经高温酷暑的消耗,气阴均有较大的损耗,因而需要“调”、“补”、“养”。

  为解除秋乏的问题,宜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保养和补充已经消耗的阴气。至于衣着,民间有“秋冻”的说法,意在秋风虽凉,不忙添衣。事实上,秋冻必须适度,过度加衣,会使汗液蒸发、阴津耗伤、阳气外泄;但秋气主燥,燥易伤肺,过度秋冻则可致风寒外袭,引起感冒、咳嗽、肺炎等疾病的发生。

  饮食清润 少辛护阴

  饮食是补充人体阴气的主要手段。秋燥伤津,补充津液、气阴为第一要务。秋天人们易感觉唇干舌燥、干咳无痰,这是肺胃之阴不足的表现,可选用生地、沙参、麦冬、玉竹、百合、雪梨等以润其燥。症状不明显者,可选以上中药1~2味泡当茶饮或蒸(炖)雪梨。可多食梨、猕猴桃、绿叶菜、冬瓜、藕、芝麻等养阴之品;同时,少食辛味食物,因其易耗伤阴精。

  调养精神 忘却伤感

  美国神经病专家研究指出,秋后白天变短会影响人体生化过程,干扰生物钟的调节机制,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甚至引发精神性疾病。加之秋风萧瑟、落叶满阶、寒蝉衰鸣等景象,都容易引起消极情绪。

  防止“悲秋”是秋季老年保健的重要内容。宋代养生家陈直说:“秋天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秋季寒气逼人,秋风萧杀,草木凋零,最易引起人们的情绪变化,尤其对于那些“空巢老人”,更易伤感。所以,秋季宜多参加社交活动和体育锻炼,只要不违背保健原则,动比静好。当然,凝精敛神、静心悦志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适度锻炼 强身健体

  根据中医理论,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阳消阴长、人体免疫力相对低下的季节,因此人们易患感冒、腹泻等疾病,慢阻肺、高血压、冠心病等也可因气温下降而呈加重的趋势,故有“多事之秋”的说法。因此,不管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等,都可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秋天多雾,雾天不适宜户外运动。

  2.清晨不适宜在林木茂密之处运动,因夜间树木释放出很多二氧化碳,氧气含量相对较少,对健康不利。

  3.防止过劳。过劳可使汗液外泄,耗伤津气。

  4.过敏体质者不宜在花丛旁运动,易引起花粉过敏。

  5.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不宜剧烈运动,避免引起血压突然升高和诱发心绞痛、心衰等。

  为适应随之而来的冬季寒冷天气,最好的办法是进行耐寒锻炼,以增强机体适应多变气候的能力,如打球、爬山、游泳、慢跑、散步等。随着天气变冷,可适当加大运动量。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将其养生之道完美地诠释到日常生活中,达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目的,进而延年益寿。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春季养生重护肝

上一篇:

音乐有阴阳 对症疗情伤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