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秋季饮食 小心美味火锅成祸害

2019-05-30 21:45:17浏览:96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养生之道网导读:火锅的受欢迎程度,不仅仅是在寒冷的冬季。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就火锅店的热火劲。但是大家有没有重要到一些吃火锅

养生之道网导读:火锅的受欢迎程度,不仅仅是在寒冷的冬季。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就火锅店的热火劲。但是大家有没有重要到一些吃火锅的细节与危害呢?

警惕!美味火锅变“祸”害

陷阱之一:麻辣烫 吃火锅有“一烫当三鲜”之说。火锅如果不烫,味道就会大打折扣。成都、重庆的许多火锅店,并不叫火锅,而是叫麻辣烫。事实上,经常吃烫的食物,会给人体带来许多危害。首先,火锅浓汤的温度可高达120摄氏度,取出即吃的话,很容易烫伤口腔、食管以及胃黏膜。加上麻辣等刺激,易引起口腔溃疡、咽喉炎、急性食管炎、肠胃炎等。 其次,已有研究表明,热烫的食物反复刺激食管黏膜会诱发食管癌。

特别是那些本来就有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人,吃了火锅更容易诱发疾病,或使原有的口腔黏膜炎症加重。

陷阱之二:鲜嫩 食物现煮现吃,味道鲜嫩,也是人们喜欢火锅的原因之一。但是,如果一味贪图鲜嫩,只把食物烫一烫,还没等食物烫熟就吃,这样不仅会造成消化不良,还可能因烫煮时间太短,细菌和寄生虫未被杀灭,而导致微生物感染。

陷阱之三:“营养”汤 很多人习惯从火锅里盛些汤喝,他们认为火锅汤里汇聚了各种食品的精华,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可实际恰恰相反。反复沸腾过的火锅汤底不仅没有营养,而且含有很多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火锅汤中,有益的维生素早已被破坏得荡然无存,而对健康不利的因素,如饱和油脂、糖、钠盐、嘌呤等成分却特别丰富,这些成分均是肥胖症、糖尿病、高血脂、胆囊炎、胰腺炎、高血压、肾脏病、痛风等疾病的诱因。因吃火锅而导致痛风急性发作的患者并不少见。这是因为吃火锅时食物以肉类居多,大量蛋白质分解后产生的物质含大量嘌呤,而嘌呤摄入过多正是痛风急性发作的原因。如果痛风患者在吃火锅的同时饮啤酒,更是火上加油,因为啤酒中嘌呤含量也很高。

秋天吃火锅的禁忌否则会“吃”了你的健康

一、过辣

一提起火锅,又麻又辣又烫的口味总成了首选,因为那被辣得大汗淋淋的感觉实在太过瘾了。

伤害:麻辣火锅对胃肠的杀伤力不难想像。火锅的辛辣味道最先刺激的是食道,接着迅速通过胃、小肠等,严重刺激胃肠壁黏膜,引起胃酸和胀气, 除了容易引发食道炎、胃炎外,腹泻也在所难免。

二、太烫

热腾腾的火锅中的美味一夹起来便直往嘴里送,烫得舌头发麻额头发汗大呼过瘾。

伤害:口腔、食道和胃黏膜一般只能耐受50℃的温度,太烫的食物,就会损伤黏膜,而火锅浓汤的温度可高达120℃,取出即吃的话,很易烫伤口 腔、舌部、食道以及胃的黏膜。一些本来就有复发性口疮的人,吃了火锅后容易上火,其口疮发生机会因此又多出好几倍,或者原有的口腔黏膜炎症出现加重症状。 如此反复,还会诱发食道癌变。最危险的是那些患有口腔黏膜白斑或扁平苔癣等癌前病变的人,火锅的高温和调料的刺激,都会使这些病情加重。

三:半生不熟

这样的吃法除了造成消化不良外,潜藏于食物中的细菌、寄生虫卵会随食物吞入胃肠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据研究,三种严重的寄生虫病———旋 毛虫、绦虫和囊虫都可能通过火锅传播。不洁的猪肉片和牛肉片里很可能含有这三类寄生虫。

四、盲目食用滋补火锅

现在除了传统的麻辣锅和清汤锅,又有许多新鲜的花样火锅,比如粥锅底、鸡汤锅底、海鲜锅底、滋补锅底等。这些锅底都加入了盐和鲜味剂,不及清汤那么健康。其中鸡汤锅底和海鲜锅底不适合痛风病人。滋补锅底加入了保健食材,但正因为此,它并不适合所有的人,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千篇一律地用同样的“滋补”方式,。

一些酒店纷纷打出“药膳美食”、“滋补火锅”等招牌以招徕顾客。其实,这些药膳滋补火锅并非人人都能吃,食用不当不但起不到滋补健身的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

建议秋季火锅用料:

秋天,天高气爽,气候干燥,易使人体产生“秋燥”症状,诸如咽喉干燥、咀唇起裂、口渴、便秘等。火锅配料应注意选配养阴润肺的原料,如芝麻、蜂糖、莲米、葡萄、银耳、萝卜、冬瓜、黄瓜等。常吃火锅的人平时还要多喝开水、淡茶、牛奶、豆浆。火锅调味品中应少用辣椒、胡椒、生姜、丁香、小茴香温辛燥热调味品。

总结:大家要注意火锅陷阱哦。多吃蔬菜、吃火锅是吃肉时搭配蔬菜同时食用。可以消除油腻补充人体维生素不足。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15种不雅体味背后隐藏的健康问题

上一篇:

中医提醒:9类人千万别吃辣 会要命!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