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未老先衰 你有吗?

2018-12-09 14:05:22浏览:698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近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年龄分段在网络上热传。很多网友感叹:“青春失而复得!”“感觉一下子找回了十多年的时光。”
近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年龄分段在网络上热传。很多网友感叹:“青春失而复得!”“感觉一下子找回了十多年的时光。”“原来我距离老年还有很长一段路嘛!”……

  虽然其中不乏戏谑之言,但仍引发了人们对于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讨论。以下的数据或许更能说明人们当下对于年龄的真实感受。英国保柏健康小组曾对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的1万余名公众进行在线调查,结果显示:中国45岁~54岁人群中,约有54%的人认为自己已经进入老年;超过1/4的人想到自己变老时心情沮丧。

  与此相反的是,国外的很多人同龄人认为自己还不算老。法国是心理最年轻的国家,32%被调查者认为超过80岁才是老年;17%巴西人最盼望老年,远高于全球水平的3%;印度人最不担心变老,70% 认为不影响自己或“没有想过”;印度声称为老年做的准备最多,71%的印度人说已经做了某些准备;而65%的俄罗斯人没有做任何准备;66%认为自己老时会得到家庭照顾。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最担心的是年老时得癌症(34%)或痴呆症(23%)。

  明明年龄上不是老年人,心理上却偏偏认为自己是老年人,难道国人真的未老先衰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又应如何对待生命的长度和刻度?

  现  象

  正盛年 心已老

  现年53岁的曾铁英是一名铁路职工,平日里总是温和严谨。经过多年在行业里的打拼磨练,她已经是岗位上非常熟练的能手了。眼看着生日刚过,老曾却开始琢磨起退休的事来。

  “工作了大半辈子,赶上了社会发展的好时候,吃过苦也享过福了。我刚工作那会儿还只是一个农民家出来的苦孩子,找到一份工作已经很不容易。何况铁路职工那时候非常吃香,我也一直勤勤恳恳地干活,升了两三次职位,领的薪水足够家里开销,我也没有什么要求了。现在年轻一代都出来了,感觉自己老了,孩子也都工作了,能够提前退休,享受老年时光,挺好的。”曾铁英想跟领导提出调到一个稍微清闲的后勤岗位,“混个几年就可以了,跟我一起喝茶聊天的朋友个个都这么想。”

  这样的日子在郭玉清看来简直就是挥霍大好时光。军人出身的郭玉清在转业时毅然选择了一家报社,进行他所喜爱的采访写稿工作。工作四十多年,他在行业内积攒了很高的人气和威望,身旁的资源并未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而消散。退休那年,他应邀进入一家新兴的传媒集团担任副总,输送着自己的新闻理想和经营理念。

  如果你认为这就是故事的结束,那就大错特错了。如今的老郭在65岁的年龄又一次展示了其巨大的能量,吸纳众多投资,自己办起传媒集团,在向记者提起他对公司的架构规划和5年发展方向时,仍然是思路清晰,紧跟当前发展局面。看着他满面红光,在谈起自己理想时锐利的眼神,哪里还有一丝老态,俨然一副初生牛犊跃跃欲试的神采。他每天起早贪黑,比公司里二十出头的员工还要卖力,带动感染了整个团队。“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才刚刚启航,我还要再努力实现预期,对得起为我和我的团队投资的人。”

  不过,现实生活中像老郭一样忘掉年龄追逐理想的人仍是少数,在记者的走访调查中发现,确实如数据所显示,大量45~59岁的人认为自己已经是老人或者正走进老年生活,在心理上就消磨了斗志,行动中更是处处缺乏经验赋予他们应有的干劲。“老去”从意志上入侵了他们,而这种不乐观甚至消极的情绪也正向更年轻的一代蔓延。

  探  因

  “催老”因素凶猛

  曾铁英也知道现在谈退休有些为时尚早,但用他的话来说,“不服老不行呀!这个年龄还不上不下,我在单位已经不可能再晋升了。领导和同事都知道,自然不会把出彩的活儿分给我,机会要留给后面更年轻更有精力的人,不服老跟人抢这不是找不痛快嘛。眼前这点事干得再好又有什么用,不会有人看见的。”

  这一番话倒是说出了很多与他同龄人的心声。长期以来,由于有退休年龄的限制,用人单位或多或少地在选拔人才时会倾向于年轻才俊,而忽视了其实正当盛年的45~59的人。这一客观大环境对于人们自认为“老去”有很大影响。加之如果此时还没在领导岗位,在工作中一般缺少竞争力,慢慢的就被年轻的、刚进入社会的代替了,所以自己也就被社会划分为老年人一类了,形成恶性循环。

  心理专家表示,虽然从生理结构来看,他们的身体状况与青年人相比有些衰老,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他们说自己老了,实际上是一种消极情绪的表现,说明自己目前处于很累、很烦、很无奈的境况。同时,工作和生活中还伴随着危机感和紧迫感。这个年龄段的许多人的事业正处于下落期或者停滞不前。他们对现状既不满足,又无力改变。当碰到一些新鲜事物或困难时,自己不能熟练掌握或者无法克服,只好以一句“老了”来安慰自己。

  此外,还有很多因素也间接造成人们心态老化。接受采访的人们向记者提得最多的就是压力大。买房买车、父母健康、婚姻和孩子教育,为战胜这四座压力大山,很多人都处于过劳状态,身体一般也是亚健康。没时间娱乐和轻松,整天为生计奔波劳累,久而久之,“生物年龄”大大超过“日历年龄”。

  中国医师协会等机构发布的《中国城市人群健康白皮书》显示,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六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到3%,35~50岁的高收入人群中,“生物年龄”超龄趋势明显加快,平均超过“日历年龄”10年左右。

  对此,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表示,其实,我们所说的衰老,是指身体机能和心理健康状态的滑坡。这些多是在体内悄悄发生的,外表未必看得出来。调查也表明,导致白领“早衰”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代谢异常,这与生活水平提高有密切关系。这些“富贵病”很少独来独往,若不及时干预,会发展成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等疾病,成为“精英猝死”事件的幕后黑手。二是慢性疲劳、失眠、心理障碍等,这类疾病的形成除工作紧张、经常加班等压力因素之外,长时间上网、应酬过多、饮食不科学、作息无规律、缺少锻炼以及家庭不和睦、精神压抑等都是重要因素。

  支  招

  抗衰老 争做逆龄族

  联合国估计与预测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9.4%,2020年将提高到13.6%,2030年为18.7%,2050年则高达30.8%。而且随着医学的发展,疾病预防作用显现,药物的研发,毋庸置疑,我们将比先辈们拥有更长的寿命。 

  然而,生命的长度在增加,并不意味着我们都有健康快乐的老年生活,还是应当保持心态年轻,在当前年龄划下属于自己的刻度。有人就提出,单纯地靠年龄来划分年老与否并不十分准确,“年龄可以是一个参考标杆,但重要的还是心态。心态年轻人就年轻!” 据专家分析,与国人相比,外国人很乐观,认为80岁才是老年人。这种差异,与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有关。国人认为只有事业成功,或者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体现成功的价值。而西方人则更注重追求精神价值感,即使事业不是很成功,只要认为自己精神得到了满足,依然可以生活得很快乐。东西方生活模式不一样,也会造成观念的差别。东方人认为,人老了就应该什么也不干,即使做事也不一定能做好。人们的生活较为单一和机械,缺少享受生活的乐趣。西方人则认为,享受生活、快乐过好每一天是人生的真谛。人到老年可以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依然可以是人生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中年人要想改变“未老先衰”的心境,要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多参与一些社会活动,打破原有的生活模式,不能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别人身上;要为自己合理规划目标,人到中年不表示就要停步休息,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一些新知识或涉足一些新的领域;要多与年轻人接触,体会他们身上的青春与活力,也把自己的宁静、归宿感、安全感传递给他们。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养胃早餐怎么吃

上一篇:

保卫脊柱坐姿很重要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