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可采,一般于冬、春季挖取全株,除去荚果(种子有毒)及杂质,洗净,晒干。
鸡骨草全草多缠绕成束。根呈圆锥形,上粗下细,有分枝,直径0.3至1.5厘米;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纵纹,支根极细;质硬。茎丛生,长藤状,灰棕色至紫褐色,疏被短柔毛,羽状复叶互生,小叶8至11对,矩圆形,下表面有伏毛。气微,味微苦,
以根粗、茎叶全者为佳。营养分析鸡骨草是流传于民间的草药,古代本草书无记载,主要含相思碱、胆碱等有效化学成分。目前较普遍地应用于治疗乙型肝炎及降酶。
制作指导1. 本品种子有毒,用时须摘除豆荚,以免中毒。
2. 治黄疸:鸡骨草60克,红枣七八枚。水煎服。
3. 治外感风热:鸡骨草60克,水煎,日分2次服。
4. 治瘰佃:鸡骨草3000克,希莶草2000克,研末,蜜丸,每丸重3克,每次2丸,日服3次,连服2至4周。
5. 治蛇咬伤:鸡骨草(去骨)30克,煎水饮之。食疗作用鸡骨草味甘微苦、性凉,归肝、胆、胃经;
具有清热利湿,散瘀止痛的功效;
主治黄疸型肝炎,小便刺痛,胃脘痛,风湿骨节疼痛,跌打瘀血肿痛,乳痈。其他相关本品似鸡骨,故名鸡骨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