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急性肝炎诊断
急性肝炎分急性无黄疸型肝类和急性黄疸型肝炎两类,它们的诊断依据分别为:
1.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的诊断依据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化验及病原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并排除其他疾病。
流行病学史:主要包括密切接触史和注射史等。密切接触史主要是指与确诊病毒性肝炎患者(特别是急性期)同吃、同住、同生活或经常接触肝炎病毒污染物(如血液、粪便),或有性接触而未采取防护措施者。注射史是指在半年内曾接受输血、血液制品及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器具注射药物、免疫接种和针刺治疗等。
体征:主要指肝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大。
化验:主要指尿常规中尿三胆(尿胆原、尿胆素、尿胆红素)阳性、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或)谷草转氨酶(AST)升高等。
病原学检测:病原学检测为阳性。
凡病原学检测是阳性,且流行病学史、症状和体征3项中有2项阳性或化验及体征(或化验及症状)均明显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者可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凡单项血清ALT升高,或仅有症状、体征,或有流行病学史及以上所指三项中有1项阳性者,均为疑似病例。对疑似病例应进行动态观察或结合其他检查(包括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作出诊断。疑似病例如病原学诊断阳性,且除外其他疾病者可确诊。
1.2、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诊断依据凡符合急性肝炎诊断条件,血清胆红素>17.1μmol/L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可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2.1、急性无黄疸型
近期内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肝区胀痛等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肝肿大伴有动态变化及叩、压痛,部分患者有轻度脾肿大。
2.2、急性黄疸型肝炎
分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
黄疸前期:起病急,伴畏寒及发热,乏力,纳差及消化道症状明显,部分患者有上呼吸道炎、关节痛、荨麻疹等表现,肝肿大不明显。本期持续数日至两周。
黄疸期:巩膜及皮肤黄染,发热渐退,但消化道症状加重,肝肿大、质软,有叩、压痛,5%~10%患者脾肿大、质软,有叩、压痛。此期持续2~6周。
恢复期:黄疸渐退、症状及肝肿大逐步消失。本期持续约一个月。
急性肝炎的治疗以支持治疗为主。结合病情,急性期注意保证休息,给予合理的饮食,戒除烟酒,保肝利胆退黄药物等综合疗法,有助于病情恢复。
病情稳定或进入恢复期后,则卧床休息应该为动静结合、调节饮食以适应营养需要,同时根据病情合理选择药物辅助治疗。避免酗酒、劳累、其他病原体感染及肝毒性药物的使用等对肝脏的不利因素。
同时注意保持心情愉快,树立信心,配合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望病情迅速恢复。自然病程一般不超过2-4个月。其中丙型肝炎与其他型的病毒性肝炎不同之处是必须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这样可防止慢性化或减缓慢性化进程。
急性肝炎如何护理
1、充分休息
实验证明,卧床休息时的肝血流量,比站立的时候要多出40%。卧床休息时,能保证肝细胞再生修复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休息得越好,病情也就好转得越快、越彻底。
2、适度活动
虽然急性肝炎恢复期仍然要多卧床休息,但也不能完全不活动。在黄疸消退,症状明显好转以后,每天可以起床活动一两个小时,但是,要以病人不感觉到疲劳为限度。
3、加强营养
急性肝炎恢复期患者应该在饮食上应注意营养要均衡。一般每天75~85克蛋白质、300~400克碳水化合物、脂肪30克左右。但在具体应用时,应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而定。
4、定期复查
急性肝炎恢复期的复查项目根据病人的具体的情况会有所不同,但是肝功能常规检查项目、肝炎五项、HBV-DNA、肝脏B超是必须查的。
急性肝炎要注意什么
忌加工食品,加工食品很多都含有防腐剂,必须经过肝脏解毒,从而增加了肝脏负担。
忌高糖食物,由于肝炎病人的糖代谢会发生紊乱,因此高糖饮食会使血糖升高,多余的糖会转变成脂肪而储存在肝脏,形成脂肪肝
忌辛辣食品,辛辣食品不会会增加肝脏负担,还会加重肝脏损害,尤其是乙肝活动期,轻者会延缓病情恢复,重者有可能引起肝坏死。
忌油炸或者油煎的食物,此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引起吸收不良性脂肪肝,反复煎炸的食物油中有致癌物质,对防治肝炎发展为肝癌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