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胆石症的诊断

2019-06-06 19:43:45浏览:42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文章目录一、胆石症的诊断二、胆结石偏方三、如何预防胆石症胆石症的诊断1、胆石症的诊断胆结石的发病症状:疼痛是胆结石的主要发

文章目录

一、胆石症的诊断二、胆结石偏方三、如何预防胆石症

胆石症的诊断

1、胆石症的诊断

胆结石的发病症状:疼痛是胆结石的主要发病症状,如常有右上腹部疼痛,并向右肩部放射,伴有发热等,其次是对病人进行体格检查,将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再辅助一些必要的特殊检查,即可明确诊断。对那些无症状的胆结石主要依靠B型超声波检查来确诊。

无症状病患的诊断:具有典型症状的胆结石诊断比较容易,但由于有些胆结石的病人没有什么症状或症状比较轻微,没有明显的胆石症特点,以致在诊断方面会走一些弯路,没有能及早发现。例如有不少胆结石的病人,在没有查出胆结石之前,常常因为上腹部不适、胃饱胀、嗳气及食欲不好等而被当作是胃炎、胃溃疡或消化不良等,吃了很长一段时间治胃病的药,但没有什么效果,最后找到有经验的医生诊治,经B超检查、CT检查而确诊为胆囊结石。

2、胆石症是什么

胆石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按结石所在位置分成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总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国内胆石症的发病率约为7%,并随年龄增大而升高,男女比例约为1:2,发病高峰年龄为50-60岁,胆石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性别、饮食和肥胖,基因遗传亦为危险因素。一般来说胆石症行腹部B超、CT或磁共振检查即可明确诊断。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胆管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肝功能受损和胆囊癌。

3、胆石症怎么治疗

中药治疗胆结石:中医中药对于胆结石疾病的治疗会有相对比较理想的作用,中医认为胆结石疾病的形成往往都与胆肝相关,胆依附于肝,胆与肝气的运行和脾胃吸收食物精华,有排泄浊物功能。中医中药对于胆结石疾病的辅助治疗效果是相对比较理想的,并且,在饮食上也应该高度警惕,比如,应该注意避免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等。

体外超声波碎石:体外超声波碎石是现在临床上治疗胆结石疾病的新技术,临床数据显示,大多数的胆结石疾病的患者,在平均经1-2年的治疗的情况下,治疗效果是相对比较理想的,但也要注意警惕的是,也有部分的患者会出现复发的可能,这种治疗方法会有一定的缺陷,选择上应该慎重考虑。

饮食疗法:任何一种结石疾病的患者,在平时的饮食上都应该有足够的重视,一般来说,都是要注意饮食卫生,主要的目的就是在于要避免寄生虫感染的情况出现,在平时的饮食结构上,一般都是建议以进食低脂肪饮食为主,可以适当的多吃食新鲜蔬菜、水果等。除此之外,在平时应该慎食蛋黄、鱼、甲壳类动物。

胆结石偏方

胆结石偏方1

组成:核桃仁120克,纯香油30-60克。

用法:煎炒后,拌冰糖90克,一日分三次服用。

胆结石偏方2

组成:大金钱草90~250克

用法:水煎服,1日1次。

胆结石偏方3

组成:胶布、王不留行籽

用法:用胶布粘上王不留行籽,贴在相应消化系统的耳穴上。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并在三餐后和临睡前各按压1次,每次15分钟,使耳穴部有病胀感,耳廓有灼热感。

胆结石偏方4

组成:玉米须50克

用法:加水煎汤饮、可随时不拘量饮用。

胆结石偏方5

组成:虎耳草30克,适量米酒、水

用法:将虎耳草与相同量的米酒、水一起煎,每日1剂,连服3~4周,至结石全部排出。

胆结石偏方6

组成:威灵仙60克。

用法:每日2次煎水内服。

胆结石偏方7

组成:吊南瓜蔓100克(鲜的加倍)

用法:将吊南瓜蔓100克洗净切碎,放入热水瓶中,用开水浸泡,当茶饮用。每天泡一热水瓶,平时和吃饭时均可饮用,一天只喝一瓶,须每天换药重泡,连喝3一4天,开始排石,一般为浑浊状尿,有时有小的石粒,当小便有拉丝状液出现,则证明结入全排净。

如何预防胆石症

1、有规律的进食:按时进餐是预防结石的最好办法,尤其是早餐,因为早餐与上次晚餐间隔时间最长,肝脏经过一晚的合成分泌了大量的胆汁,这些胆汁会储存于胆囊中,胆囊粘膜吸收水分使胆汁变浓,胆固醇/卵磷脂大泡容易形成,胆汁的粘稠度增加,易形成胆泥。因此,按时进餐能促使胆囊收缩,及时排空胆囊,防止结石的形成。

2、合理的饮食结构: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进食过多的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适当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饮食,以改善胆固醇的排泄,防止结石的形成。减少动物性脂肪摄入,如肥肉及动物油脂,适量增加玉米油、葵花子油、花生油、豆油等植物油摄入比例。保证新鲜蔬菜、水果的供给。绿叶蔬菜,可提供必要的维生素和适量纤维素。

3、对于家族中有胆结石的人群,更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定期检查腹部B超、血脂,及早发现胆结石,防患于未然。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胆道感染是怎么引起的

上一篇:

胆道感染的饮食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