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胆囊和肝脏的关系
1、胆囊和肝脏的关系
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叶之间。肝与胆在五行均属木,经脉又互相络属,构成脏腑表里肝与胆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消化功能和精神情志活动方面。
消化功能方面
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胆附于肝,贮藏、排泄胆汁。共同合作使胆汁疏泄到肠道,以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才能贮藏排泄胆汁,胆之疏泄正常,胆汁排泄无阻,肝才能发挥正常的疏泄作用。
精神情志方面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胆主决断,与人之勇怯有关。肝胆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为用,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故曰:“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类经·脏象类》)。肝与胆在病变过程中主要表现在胆汁疏泄不利和精神情志异常两个方面。
病理上
若肝失疏泄,可影响胆汁的生成、排泄并引起消化机能异常。若胆汁排泄障碍,亦可引起肝之疏泄异常,临床可见口苦、纳呆、腹胀、胁肋胀痛,甚或可见黄疸。常以疏肝利胆之法以治之。
2、中医对胆囊和肝脏关系的分析
根据中医理论,肝与胆互为表里,生理关系同样非常密切。中医有“五脏六腑”的说法,肝脏属于“五脏”的序列,而与之对应的“腑”正是胆。胆汁之所以能正常发挥作用。要依靠肝的疏泄功能;反之,胆汁排泄不畅也会影响到肝。另外,在精神情志方面也反映了肝胆的密切关系,比如怒伤肝,对胆也不好,只有肝胆之间彼此协调,我们的“胆色”才会“壮”,
如果说在健康状态下,肝胆相照的内涵是“一荣俱荣”,那么,到了疾病的状态下,这种关系就会表现为“一损俱损”,因此临床上也有“肝胆同病”的说法。
一方面,进入肝脏的细菌、病毒,如果不能被就地消灭,就可能侵入胆囊,这也是为什么病毒性肝炎后,常会出现病毒性胆囊炎的原因。而胆结石的发生则跟怒气郁积有关,肝“受伤”自然也难免。其他如黄疸、口苦等症状,多也是肝胆有湿热的表现。
3、胆囊炎和肝脏的关系
胆囊炎会影响肝脏,一般来说,许多胆囊炎患者的肝功能都不太正常,但对乙肝五项检测结果是没有影响的。胆囊炎和乙肝二者可以相互影响,都应该治疗,否则你的情况可能比没有胆囊炎变得更糟糕,注意,戒烟酒,不吃辛辣刺激食物,不吃或少吃油腻油榨荤腥肥甘食品,多多运动锻炼。
肝胆湿热怎么调理
中成药可以服用清肝利胆胶囊,它是中草药制剂,效果还是不错的。它具有清利肝胆湿热的功能。主治纳呆、胁痛、疲倦乏力、尿黄、苔腻、脉弦、肝郁气滞、肝胆湿热未清等症。服药期间应该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
对于肝胆湿热的治疗,如果是湿重,就可以使用菌陈五苓散,六一散,平胃散等药物来进行治疗。如果是热重,就可以选用龙胆泻肝汤、连朴饮、茵陈蒿汤。在治疗的时候要看具体是什么病情,就要对症用药。
肝胆湿热的患者可以在家里服用黄花菜粥,材料有黄花菜30克,瘦肉末15克,糯米、白糖适量,煲成粥,每日1~2次,这具有能清热凉血,消肿,利尿,止痛,明目,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慢肝属肝胆湿热型。
肝痛和胆痛的区别
肝痛的疼痛部位一般位于肝区,肝癌中晚期病人的疼痛一般位于右侧肋骨或剑突下。疼痛的性质多以持续性的刺痛、钝痛和隐痛为主,也有部分病人的疼痛表现较为特殊。其他部位也可能会有牵拉性的痛,部分患者疼痛区域位于中上腹,多是左叶的肝癌所致,但有时也被误诊是胃病而耽误治疗。
胆痛是因为胆管、胆囊中的结石移动引起的胆囊管暂时性梗阻引起的绞痛。临床上肝痛和胆痛有很多相似之处。其疼痛部位都在人体的右上腹部,不过仍可通过技术手段对二者加以区分。
肝疼和胆疼的区别是什么?胆部疼痛多指右上腹或中上腹的疼痛,一般临床表现是持续性得胀痛,部分患者仅有腹胀和右腹的不适。而肝痛则是呈持续性的隐痛和肿痛,有时是剧烈的疼痛,且肝脏异常还能引发其他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