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精神分裂症怎么得的
1.1、遗传
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最可能的一种素质因素。国内家系调查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6.2倍,血缘关系愈近,患病率也愈高。
1.2、性格特征
约40%患者的病前性格具有孤僻、冷淡、敏感、多疑、富于幻想等特征,即内向性性格。
1.3、环境因素
家庭中父母的性格,言行、举止和教育方式(如放纵、溺爱、过严)等都会影响子女的心身健康或导致个性偏离常态。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其精神交流的紊乱。生活不安定、居住拥挤、职业不固定、人际关系不良、噪音干扰、环境污染等均对发病有一定作用。农村精神分裂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城市。
1.4、心理因素
一般认为生活事件可发诱发精神分裂症。诸如失学、失恋、学习紧张、家庭纠纷、夫妻不和、意处事故等均对发病有一定影响,但这些事件的性质均无特殊性。因此,心理因素也仅属诱发因素。
2.1、心理调养
常言道“心病还得心药医”,精神疗法对于患有精神分裂症者尤为重要。对于狂躁不安的患者首先要换个清静的新环境,用淡雅素净的色调布置居室,然后可通过与病人促膝谈心,帮助病人恢复平静,心情得舒,自当心平气和。
2.2、起居调养
充足的睡眠可以恢复人们的体力,睡眠疗法尤适于狂躁不安的患者(即俗称“武痴”者),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常处于亢奋状态,利用睡眠对大脑皮层有高度抑制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帮助病人恢复正常。
2.3、体育调养
通过体育活动,可疏通气血,解郁畅情,调节身心,尤宜于抑郁少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选用五禽戏中的猿摘果,就是模仿猿猴机敏好动、纵跳轻松自如的动作编成的一套体育康复法。
保持平等心态尊重并爱护患者,如在患者面前避免高人一等,要谦虚、热情、亲切地对待患者,切忌歧视、讽刺、戏弄患者。要爱护患者,不能拿发病期的病态言行,作为笑料的内容,要使其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
要以好的修养和耐心对待患者,由于患者心理负担较重,心情不好,容易出现情绪激动、待人暴躁,甚至谩骂他人。对此,应保持冷静、避免与之争论。要宽慰谅解他们,对患者的合理要求,要尽量给予满足,不能办到的事应予耐心解释,避免强迫命令,不要许愿和欺骗患者。
及时为康复期患者来解开心结,有的患者在发病期间,与亲属有过无理言行,家属感到非常的委屈,患者感到很内疚,此时要向对方进行解释,以便相互谅解,要主动沟通彼此间的感情,为将来患者与亲人,和睦生活奠定基础,为使病情长期稳定做好准备。
积极培养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由于精神病有较长时间的巩固,治疗阶段,所以,住院时间一般需要几个月不等,加上服用抗精神病,的一些副作用,不少患者总觉得康复期力不从心,易疲乏,对外界感到生疏,怕不能适应将来的工作、生活。
怎样预防精神分裂症
做人要有宽广的心胸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凡事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不要将自己的生活目标定得过高,要有一颗平常心,能将功名利禄全抛下,踏踏实实做人,安安静静生活,做到知足常乐。
要有健康快乐的生活环境。俗话说“病由心生”,尤其精神病更是与个人的情绪、性格、处境等息息相关。要想预防精神分裂症,对于家长来说,应该尽量创造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不要对子女要求过严,期望过高,使孩子们过早地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从而精神崩溃,这就叫“欲速则不达”。现在不少独生子女得这种病与此有极大关系。
如果发现自己有了不健康的心理,就要及早找心理医生或自己想办法调整一下,不要等严重到了精神病这一步才去医院。
怎样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
出院前的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病人经住院治疗大部分精神症状消失后,自知力部分恢复,通过心理治疗,帮助病人认识自己的精神症状变化的情况,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教会病人一些防治疾病复发的方法。
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病人得到医疗性监护的保证及心理上的支持。
建立定期门诊随访制度,指导患者服用适量的维持治疗药物,通过药物治疗预防复发,研究表明,维持服药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
提高全社会的心理卫生知识水平,可以从社区开始进行精神卫生知识的宣教工作,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日间工疗站,为精神分裂症病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重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