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膜是怎么破的?在中国古代,对女人的童贞是很看重的,也就是介意女人的处女膜。那么,处女膜是怎么破的?
很多人都纯在着这样的错误观念:女性性生活不流血的话就不是处女。其实,女性初夜流血是因为处女膜破裂导致。但不流血并不代表对方就不是处女,因为在正常生活中,除了性生活以外,还有很多原因导致处女膜破裂。比如外伤、剧烈运动,现在很多女孩从小接受特殊的运动训练,有损伤的可能。
另一种特殊原因:被强暴,这种情况跟婚前性行为严格上讲应该区别对待。处女膜情结存在着很多认识误区,一部分人不是处女但是处女膜不破裂,还有的人完全是性生活以外的原因造成的破裂。所以处女膜并不能百分之百证明女子是否是处女。
【处女膜】
处女膜,又称尿道瓣或阴道瓣,尿生殖前庭与阴道交界处的底壁上有一横行的黏膜褶,称为处女膜。关于处女膜的存在作用,人类学上理论尚且存在争议。
其实在非洲象、海豹、驴、马、牛、羊、猪、人类、黑猩猩和狐猴,一些鲸鱼品种(包括海豚),一些鼠类品种, 和鼹鼠的雌性胎儿在出生时,内阴和外阴的那个隔阂没有完全消失,就成了所谓的处女膜。驴、马、牛、羊、猪等动物一般在胎儿时期即消失,只留下一圈薄膜痕迹.其实这些动物是有处女膜的只是相比,人类更明显一点。
处女膜不是长在阴道里面,它是掩盖在阴道外口的一层中心有孔的薄膜,其位置就在阴道口,即阴道和阴道前庭的交界处。而阴道是在大阴唇后下部的凹陷处(凹陷深度约2~3厘米)。
它是位于阴道向外开口处的一层薄黏膜,中间有孔,能允许经血从阴道流出。出生的时候,大多数女婴的处女膜呈环形,即其组织在阴道口的各方向分布均匀。当女婴长到3岁左右时,新月形的处女膜变得越来越常见——阴道口朝向阴蒂一端处女膜组织少,而远离阴蒂一端处女膜组织多。
处女膜的发育作用
处女膜覆盖在阴道近外口处,大约1~2毫米厚,中间有一个小孔,叫“处女膜孔”, 直径约为1厘米,通常为圆形、椭圆形或锯齿形;有的呈半月形,膜孔偏于一侧;有的为隔形孔,有两个小孔作上下或左右并列;有的有很多分散的小孔,就像筛子。
月经时,经血通过这个小孔排出体外。如果膜上没有小孔,则每月的经血被阻挡,在阴道积聚,并向上扩展到子宫腔和输卵管,甚至流入腹腔中,造成输卵管破损,肠管粘连,腹腔感染,医学上称作“处女膜闭锁”,必须施行妇科手术。
在我们青春期前,由于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少,阴道粘膜薄、皱壁少、酸度低、抵抗力弱,处女膜具有阻拦细菌入侵阴道的作用。青春期以后,随着卵巢的发育,体内雌激素增多,阴道抵抗力加强,处女膜也就失去了作用。
如何正确看待处女膜与处女的关系
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处女膜就是处女的标志,处女膜的破裂就意味着女性不再是处女了。这是一种封建的思想,仅凭处女膜的破裂来界定处女是很片面的。 首先,从前面所介绍的处女膜破裂的原因来看,绝不能单纯地从处女膜的完整性来判断女性是不是处女。有的女性确实没有发生过性生活,却因一些意外而使得处女膜发生了破裂。此外,有的女性的处女膜虽然完整,但确实发生过性生活。这是因为这些女性的处女膜较松弛,处女膜孔也较大,在性交后处女膜可不发生破裂。 总之,处女膜的破裂与女性是否发生过性行为并无必然联系,也就更不能单凭处女膜的完整性来判断女性是否为处女。对于“处女”的最终定义应为——从来没有与雄性发生过性行为的雌性,也就是说不曾有雄性性器官进入雌性的阴道。
小编提示:关于古代对女人童贞的看法,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过去,相对还会有一些封建思想遗留下来的,但是只要女性朋友独自自爱,那么自有自己的一片精彩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