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网导读:健康恋爱关系不是谁离了谁就活不了,健康恋爱关系是你我在一起能够更好,恋爱中千万不要把自我丢失,沦为爱的寄生虫。
恋爱关系
在恋爱关系中,你你因为失恋,而退型成一个“巨型婴儿”,我告诉她,这是一种“寄生者”,那么,她到底属于哪一种“寄生者”类型呢?
我们这里从心理,社会关系,生物学角度分析成因:
依赖性人格障碍,“寄生者”,几乎没有个人主体的存在感,价值感,只能通过依附外界客体来获得存在感,依赖性很强,而且对抽离与遗弃相当恐惧。这样的人格障碍,需要建立长期的咨询关系,耗费心理师极大的心力,才能有所改善,但总体而言,这样的人格障碍,如果和先天继承有关,被彻底治愈的几率相当低。但也有资深心理师通过沙盘游戏或催眠治疗,成功治愈过此类人格障碍的案例。
“你属于这一种吗?”我问你你。
你你想了一会儿,摇了摇头,“我没遇见ta之前独立性不算特别强,但也不算上面说的那种。”
“那您很幸运,并不属于先天继承的人格障碍。”我说,“因为那样的话,想要改善,会有点难度。”
“啊,还有后天的吗?”你你问。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着重谈到的社会关系环境和心理层面的分析。”我点点头。
介于你你说的“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人”,在心理学上,是一种“晕轮效应”的误导。正是这种晕轮效应,导致两个人在还未真正完全了解就走进了亲密关系,发展成高开低走的“速食爱情”。
那么什么叫“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就好比我们常常容易得出“一个外表光鲜亮丽的人一定是一个心灵美好的人”,可实际上呢?
这样的效应会影响我们在认知层面上的组织决策和判断,无论是在朋友关系上还是在恋人关系上,都会产生“择友不善”的后果。即被外在的元素迷惑住了心眼,譬如外貌、对方的身份、地位、优越的物质条件等等,却忽略了仔细审视彼此的内心世界,精神层面是否合适,三观是否合得来,彼此是否能够接受?
而不是等到两个人很快陷入爱情之后,才发现彼此不合适,那就势必出现一方拼命想控制,分离焦虑,那样的关系里没有幸福,只会让人窒息。
“你是受了这样的影响吗?”我淡然地看着她。
“欧,这个该死的晕轮效应,我好像……是有一点的迷恋那样的人。”你你对着手指头,低下头去,“不过,我想,我还有点悲伤。”
“你是指悲观情绪化,对吗?”我更正她提出的概念。
易悲观情绪化。如你你这类女人,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因为拒绝改变而被人不接受,或讨厌。诚如你你所言,“我担心我不改变,会给他一种一意孤行的形象。”可实际上,反应的是,我们自己内心对自己的拒绝和不肯定,内我没有足够的信心支撑,怎么可能从外在评价上得到恒定固守的自我价值观肯定呢?
“我还有点不太明白。”你你问我。
“不懂啊,这样,我举个例子,比如,如果一个人说你是胖子,你会介意吗?”
在我淡淡的声音后,就是你你的笑声。
因为她很苗条,她自己也知道。
“没办法,这是我的前男友要求的,他说过,如果我成了胖子,他就不要我。可我现在依旧苗条,他还是不要我了。”
同时,自卑,敏感多想,也是造成“寄生者”人格的成因之一。这里不再赘述。
我察觉到她的沮丧,就跟她开玩笑,“看,这也是上一段恋情当中一个明显的好处。当然,现在还有很多的好处,都是有关成长的。我们有时候要经历疼痛,才能真的引发思考和逐步成熟。”
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有一个真实的例子:自从丈夫离开人世后,妻子觉得世界都不存在了,她是如此爱他。空荡荡是我没有依靠,孤独而悲伤。她去拜访一名出色的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因为她痛苦得想要自杀。
“我实在太爱他了,没有了他,我不能再活下去。”
“你知道不知道,你根本不是爱他!”心理医生回答。
“你这是什么话?没有他我不能活下去。我可以为他去死。”她愤怒了。
心理医生问:“你知道什么是寄生吗?”她愣住了。
“当你需要靠着另一个人而活下去,你便是一个寄生者。在你们的关系里,没有选择,没有自由。爱应该是自由的选择。两个人相爱,意味着其中的每一个人,完全有能力独立生存,但是他选择了与对方在一起。”
“无论你多么爱一个人,都不要去寄生”这段话闪电一般击中了她。
一连许多个漫长而辗转的夜,她若有所思。
后来,她不再找心理医生。因为依靠医生,也是一种寄生。
她只带上医生的那句话,真正地像一个成熟的人,去学习生活。慢慢地,她学会为自己寻找生命中的快乐。当时的伤痛,渐渐地愈合,丈夫逝世的阴影,也在慢慢褪去。
一年来,她的父亲和母亲相继离开人世,她安静地承受着失去亲人的悲伤,却再也没有绝望与自杀的念头。她已经学会了情感的独立。她明白了,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在情感上不需要依靠任何人,能够独自地站立起来。
还有一本着名的心理之书《无路之行》给爱下的定义,让人看见后愣住了。定义是这样的:爱,是一种为了哺育自身或他人的精神成长而延伸自我的意愿。
美国的家庭心理治疗家保罗博士夫妇,在《假如你真的爱我》一书中,将这个精辟的定义,用更加明晰、易懂的两句话来展开:
真爱的行为,是一种抚育自身和他人情感与精神成长的行为。
是的,一个人一辈子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一些黯然神伤的事情。那些事情,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漫长的辗转而沉默的夜。在少年时期无所畏惧地去爱,然后被伤害之后,我们退回去,一直退到内心最狭窄的地方,封闭自己,并且贴上标签,说,我不想再被伤害了。也许因此,好多日子我们不想说话,不想去爱,不想好好生活,也不想去寻找快乐。
但是我们可能从来没有想到,那所有的难过,其实不过是因为,我们对于爱是如此的幼稚而生疏。
因为有了伤痛,我们才会在暗夜里不断地辗转与反思。而那又算得了什么呢?失去了爱,但我们没有失去爱的能力。当我说,我爱你,那意味着我并不是必须爱你,而是我选择了爱你。“我爱你”,不是其他任何什么,而是我自由的选择。
它只是被你锁了起来,像一个孩子一样害怕成长。而我们彼此都需要学习爱的成长。没有成长的爱,又怎么能够拥有幸福?现在彻底明白了。
爱不是纯粹的占有,不光是身体的愉悦,孤寂时候的陪伴,也不是相互的饭票和归宿。
爱是一种行为,它能够让我们彼此成长起来。让我们彼此摆脱了拿别人当拐杖,寄生在爱人身体上的幼稚病,真正独立成长起来。
珍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