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网导读:武淑英教授告诉记者,在我国,避孕药都是人工合成甾体类激素,主要包括雌孕激素。“我2004年开始做一个避孕药的临床试验,充分感受到人们对避孕药的抵触情绪。”
中国人“害怕”避孕药
但就是这个“最好的选择”,在我国却没能得到充分认同,为什么?
武淑英教授告诉记者,在我国,避孕药都是人工合成甾体类激素,主要包括雌孕激素。“我2004年开始做一个避孕药的临床试验,充分感受到人们对避孕药的抵触情绪。”
武教授表示,当时很多人都在问:吃避孕药会不会增加体重,会不会导致乳腺癌和卵巢癌,会不会影响后代?对这些问题,武教授已经习以为常了。她遇到过一个44岁的教师,已经做了6次人流,但就是不肯吃避孕药。“和她一样,不少人宁愿承受人流的痛苦也不愿吃避孕药。”武教授摇摇头说,有时病人甚至以为她在推销药品,让她觉得很无奈。
说起中国女性不愿吃避孕药的原因,武教授认为其中之一是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大规模推广宫内节育器,让人们形成了“节育器最有效”的观念,至今其使用率仍高达41.7%。有些医生在这方面都存在认识误区。不过从2000年以后,人们对避孕药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但她指出,影响避孕药使用率的关键因素,还在于人们对其“副作用”的错误认识。即使在发达国家美国,国家疾控中心的调查也显示,大部分女性对口服避孕药存在误解,有3/4的人认为它会影响健康。
避孕药低使用率与高人流率
我国20—29岁的妇女中,人流率约为62%,而荷兰的人流率为5.1%。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2.3%和荷兰36%的避孕药使用率。
事实上,统计数据显示,人流率和避孕药的使用率正相关。在15—45岁的女性中,法国、澳大利亚、英国、瑞典的避孕药使用率在20%—30%之间,人流率都在千分之十几的水平;排名最后的日本人流率高达84%。其避孕药使用率比中国还低,只有1%。郑淑蓉教授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避孕失败的已婚妇女有56%使用避孕套,24%使用宫内节育器;而避孕失败的未婚妇女主要使用避孕套(71%)。研究表明,避孕药的可靠性比避孕套高10—15倍,比节育器高1.5—4倍。
这些数据说明了避孕药的重要作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计划生育科主任武淑英认为,避孕药是“最好的选择”。
避孕药变了
其实,与其说人们误解了避孕药,不如说是人们还在拿老眼光看它。德国着名妇产科专家伍思特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下,避孕药可谓“焕然一新”,纷纷采用新型孕激素、减少雌激素含量,使用较低剂量即可达到很好的避孕效果,而且副作用很小。
郑淑蓉教授具体阐述了这两个趋势。
一、雌激素减少:1968年,30%的口服避孕药中雌激素含量超过50微克。而现在所有畅销品牌的雌激素含量都不超过35微克。武淑英教授指出,目前避孕药的雌激素含量普遍为20—30微克,其副作用比含量为35—50微克的低50%以上。
二、孕激素改良。上世纪70年代,避孕药中的孕激素均有一定的雄激素活性,会导致肥胖等副作用。1981年,首个新型孕激素地索高诺酮诞生,其雄激素活性大大降低。此后,孕二烯酮等新型孕激素相继出现。
武淑英教授指出,口服避孕药可靠、不影响性生活,能改善月经紊乱,预防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停药后可立即恢复生育。“现在使用的主要是短效避孕药和紧急避孕药,长效避孕药副作用较大,已经不用了”。一项针对20—49岁欧洲女性的调查表明,87%的人认为避孕药使用简便,72%的人不担心意外怀孕,56%的人说月经量减少,46%的人痛经减轻,44%的人说对性生活有益。可以说,对其优点了解得越多,越倾向于服用口服避孕药。“避孕药副作用”其实是误区在出现这两个重大变化之后,我们该如何看待所谓的避孕药副作用?
增加某些妇科癌症风险:武淑英教授告诉记者,关于这一点,人们主要是担心雌激素。但是,目前避孕药的雌激素含量已经很低,而且,雌激素是否致癌还没有定论。事实上,郑淑蓉教授指出,研究发现,服避孕药时间越长,子宫内膜癌发生率反而越低,且停药后这种保护作用可持续15年;服避孕药5年能降低50%的卵巢癌发生率,停药后这种保护作用还可持续10年。
增加体重:以前的避孕药增重,主要是因为孕激素具有雄激素活性,而新型避孕药中的孕激素对雄激素受体没有亲和力,不会增重。伍思特教授指出,只有少数女性服用避孕药后会略微增重,但长期服用后,这一现象都会消失。
停药3—6个月才可妊娠:这种观点只是针对已被淘汰的长效避孕药。对短效避孕药来讲,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没有任何临床研究证明需要停药3—6个月再妊娠。“如果想怀孕,只要停服避孕药即可。”伍思特教授说。
导致胎儿患病、畸形:研究发现,服用避孕药的妇女怀孕生产后,后代出现先天性心脏缺陷和肢体短小的风险与没有服过避孕药的妇女的孩子相比,基本没有差别。
降低女性生育能力:郑淑蓉教授告诉记者,其实,避孕药能有效防止异位妊娠,阻止下生殖道感染发展为盆腔感染,对保护女性生育能力有好处。
导致闭经:郑淑蓉教授指出,研究发现,只有不到1%的人停用口服避孕药后出现无排卵或闭经现象,原因可能是避孕药对下丘脑的抑制引起的。
指出人们认识上的误区后,伍思特和武淑英教授还表示,80%的有痤疮的妇女在服药6个月后痤疮消失了,皮肤也更加红润。不过,口服避孕药确实存在一些风险:35岁以上吸烟或有心血管疾病的女性长期口服避孕药会增加静脉血栓、心肌梗死和卒中的患病风险。另外,有全身性疾病和肝炎、肾炎、心肌炎、糖尿病等疾病,40岁以上,患癫痫或抑郁症,月经异常和处于哺乳期的女性也最好别选择这种避孕方法。
不提倡使用紧急避孕药
除了这些,避孕药还有没有其他禁忌?4月17日,记者到北京几家大药房询问避孕药的销售情况,发现每家店里紧急避孕药都卖得最好。对此,武淑英教授指出:“我们不提倡经常使用紧急避孕药。”很多年轻人认为房事后服紧急避孕药方便又安全,殊不知它可能导致月经不规律、出血和恶心等现象,不能作为常规用药,只能应急用。她说,临床上一般推荐使用短效避孕药,从月经第一天开始吃,连续吃21天,停一周再进行下一周期,效果好,副作用很小,适合18—40岁的女性。
武教授最后提出:月经量多、月经不调、痛经的女性应服短效避孕药;月经正常但需要长期避孕的可以使用宫内节育器;有多个性伙伴的妇女最好采用避孕套。她告诉记者,2004年的试验开始时,不少受试者都有抵触情绪,可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发现月经规律了,痛经没有了,连皮肤都好了,纷纷转变了看法。她说:“关键是让她们了解实情,然后自己去看、去选。”
只要有性生活,就一定不会躲过要避孕。人类的发展背后总是隐藏着很多的避孕史。要知道,随着科技的进步,简单方便的避孕药帮助了很多食色男女解决了避孕的问题。不过,也有不少人对于避孕药的功效以及是否有副作用存在的疑问。那么,吃避孕药对身体有没有坏处呢?
避孕药坏处有多大
如果没有有效的避孕,不仅女性会沦为生产的工具,而且人口的数量会无节制的扩张,想想都觉得可怕。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探索有效的避孕方式,到今天,口服避孕药已成为公认的简易有效的避孕方式。
一、口服避孕药,欧美人更能接受
口服避孕药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自诞生以来就广泛受到西方女性的欢迎。当时正好遇上了欧美火热的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年代,避孕药使女性得以从生育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获得了更高的性自由。
曾经,《经济学家》将避孕药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进步,认为它对人类的贡献超过相对论与核反应堆。人们甚至用“药片”(the Pill)这个词直接指短效避孕药。
避孕药在中国遇冷
据统计,世界上采用避孕药进行避孕的育龄妇女约有7500万,它被视为避孕的“最佳选择”。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女性来说,对避孕药是既好奇又抗拒。在中国,只有约2%的中国育龄女性使用避孕药,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高达6%的人工流产率(20-29岁),以及被滥用的紧急避孕药。
中国女性为什么会普遍反感使用避孕药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二、中国女性对避孕药的担忧
1、担心避孕药有激素
避孕药是通过雌激素和孕激素联合作用,抑制排卵而达到控制生育的目的,所以很多女性认为,避孕药里含有激素,“是药三分毒”,尽量不要吃,有人甚至认为,至少‘停药’一年后才能怀孕,否则体内的‘毒’排不干净。这都说明,我国女性在这方面接受了大量错误的信息。
释疑:事实上,不是所有激素都是坏激素,让我们谈虎色变的是一些外源性的糖皮质激素,而现在短效口服避孕药中,所采用的最新型孕激素与人体孕酮高度近似,对于健康人而言,都是非常安全的。
2、担心连续服用有后患
短效口服避孕药需要长期服用,故而人们对连续服药感到担忧,主要集中在对生育功能影响和药物蓄积两方面。很多女性担心长期服用避孕药,会影响自身分泌功能,造成以后也不能排卵,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释疑:目前,短效口服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只有每天30微克的含量,比人体每天正常分泌雌二醇的量60-600微克要小的多。
服用雌激素和孕激素避孕,只是模拟了月经周期的激素变化,暂时抑制了机体内分泌,但并非永久取代此功能。至于药物蓄积,就更不用担心了。短效口服避孕药一定要在服药周期内每天服用,若漏服,即不能保证避孕效果,从反面说明了体内蓄积的可能性。
3、担心影响月经、导致肥胖
不少女性担心长期服用雌激素和孕激素,会影响自身分泌功能,造成月经不调。一些爱美的女性则担心避孕药会引发肥胖。
释疑:早期的避孕药的确有不少缺点,大剂量的激素容易引起经期不调,而所谓的“长效避孕药”,已经因为副作用过大而淘汰了。
今天的大多数避孕药是使用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复合口服避孕药”(COCP),其中的雌激素含量大大降低,孕激素中导致肥胖的活性也几乎消除,反而具有调经、治痤疮和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功能。
三、区分紧急避孕药和短效口服避孕药
因为对避孕药知之甚少,中国女性对于避孕药在认识上还有不少误区,如紧急避孕药和短效口服避孕药,就很容易让人云里雾里傻傻分不清楚。
紧急避孕药 PK 短效口服避孕药
紧急避孕药,顾名思义也就是所谓的事后避孕药,有效率大约为85%,虽然宣称在性交后72小时之内服用有效,但是使用越晚效果越差,而长期服用真的会危害健康。紧急避孕药这个名称,包含了一大类起引产作用的化学物质,例如左炔诺孕酮(毓婷)或者米非司酮。
短效口服避孕药则是需要预先服用的,以28天为一个完整周期进行服用。短效口服避孕药避孕有效率达99%以上。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遵医嘱每天按剂量服用,每个生理周期内连续服用21天,就可维持可靠的避孕效果。
定期服用胜过事后补救
相比较而言,常规短效避孕药和紧急避孕药是两类作用机理和适用人群有很大区别的避孕药物,各有千秋。但定期事前服用的有效度和安全度胜过事后紧急补救。
常规短效口服避孕药兼具安全、有效、舒适的特点,适用于所有具有避孕需求的健康育龄女性,是可靠性最高的常规避孕方式之一;而紧急避孕药是未避孕或避孕失败后,作为补救之用的避孕措施。
而且新型的短效避孕药不仅有着高于安全套的避孕有效性,更能够给女性带来光洁皮肤和头发、控制体重、预防一些妇科疾病等额外的益处,是健康育龄女性值得选择的常规避孕方式。
四、口服避孕药三项注意
短效口服避孕药虽然服用方便、安全,优于其他避孕措施,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所以需要避孕的女性朋友们需要注意:
1、服用初期,可能出现恶心、白带增多、体重增加、不规则阴道流血、性欲减低等反应。这些副作用一般出现在头几个月,而且都比较轻微,如果坚持吃下去,副作用会慢慢消失。
2、服用时间不可过长,如果是40岁以下身体健康的女性,服用4-6年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一旦服用时间过长,内分泌可能会受到影响,发生血栓等疾病的几率也会变大。
3、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对胎儿性器官的发育会产生不利影响。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如想怀孕时,应在计划怀孕前半年停服避孕药。
除了以上的内容,下面养生之道网小编提醒您,男士朋友要注意保护好身边的女性朋友,女性朋友也要学会保护好自己,杜绝危险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