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中医师表示,在门诊中,仍不时会遇到民众询问“小便白浊、性功能衰退、手淫次数过频或见色流精等”,是否容易或就是肾亏呢?其实,中医并无肾亏或败肾的名词,中医常用的专业术语是肾气虚或肾阳虚、肾阴虚等,中医讲的“肾”和现代医学的肾脏涵义并不完全相同,不仅仅是指肾的实质器官,更包含人体一部分功能的总称。
在中医学中,认为肾的“精气”来自于父母生殖(先天)之精,它是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人从幼年开始,肾精藉由饮食中的精华培育,逐渐充盛而使人体不断生长;到了青春期,它又能使人能产生精子或卵子和使性机能及第二性征成熟,因此,肾的“精气”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有关。
其次,肾脏拥有精气,而精能生髓,髓又有骨髓和脊髓之分。骨髓留居于骨中,能营养骨骼,使骨骼生长并坚固有力,所以,小儿囱门迟闭、发育迟缓或骨软无力等症,均是肾的精气不足的表现。在临床上,已有不少补肾药均被证实能加速骨折愈合。
而脊髓则上通于脑,汇聚而成脑,故中医有脑为髓之海之说,所以临床上对于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使用补肾药也有不错疗效,亦即肾主骨、生髓及通脑。
此外,肾也主水液,主要是指肾有调节体液分布及废液排泄的功能。所以若肾的阳气不足,水液调节发生障碍,可引起尿少、尿闭而致水肿;或小便过多、夜间多尿等症。
综上所述,中医学中所谓的肾,其实包括了现代医学中部份泌尿、生殖、内分泌及脑神经系统功能。因此,民间常说的肾亏,或者更正确的说应是肾气亏损,不应只局限在性功能上,其他诸如骨质疏松、发育迟缓、小儿智力不足、月经量偏少、经期不规则、排卵期基础体温上升不多、更年期障碍、性欲减退、不孕、习惯性流产、记忆力减退、腰膝酸软、多尿频尿、盗汗、头晕目眩、耳鸣、四肢冰冷等,也都属中医所说肾气虚损的范畴。
至于中医学对肾气虚损如何来治疗?在药物使用上,大致可分成四大类:
补益肾中精气之品:如冬虫夏草、黄精、何首乌、女贞子、黄耆、山药等。
温助肾阳之品:如鹿茸、仙灵脾、菟丝子、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附子、仙茅、杜仲、川断、桑寄生等。
滋阴补肾清解虚热之品:如熟地、阿胶、桑椹子、枸杞子、龟板、鳖甲、知母、黄柏等。
摄纳收敛之品:如山茱萸、五味子、乌梅、肉豆蔻 、桑螵蛸、白果、蛤蚧等。
在传统丸剂方面,六味地黄丸、固肾丸、参茸固本丸、还少丹、龟鹿二仙胶等较为常用。
补肾不仅可改善肾亏的病理状态,而且可以缓解衰老的某些症状并延缓衰老过程。然而,民众若想要获得满意的疗效,必须由专业医师诊断是何种肾虚,从而选用适宜之药,絶对不可盲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