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孔子的“食不厌精”并非指吃细粮

2018-12-09 19:11:14浏览:42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于是很多人觉得,连孔圣人都讲究吃细粮精肉,那必是对的。其实,这先强调的是饮食过程中的从容,也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于是很多人觉得,连孔圣人都讲究吃细粮精肉,那必是对的。其实,这先强调的是饮食过程中的从容,也是养生之必需。其次,在孔子的那个时代追求精细,也是一种合乎营养学的饮食平衡。

  食物的精、细不仅需要加工,还需要细嚼慢咽,才能得到食物营养,更重要的是,在咀嚼这类身体的“加工”过程,能舍得花时间的人,肯定不会贪婪,大脑的“饱中枢”因为有时间完成神经反射,而足以感觉到饱,就此发放不再吃的神经命令。

  所以,现代养生的一大要素是吃饭慢,按照现在的营养学规矩,每口能咀嚼30次为最好,这样的咀嚼肯定避免了饕餮导致的过食,但估计没几个能做得到。之所以营养学家反对现在的快餐,鼓励吃粗粮,一方面是因为快餐热量高,更重要的是,粗粮因为咀嚼起来费时费力,更容易让大脑有饱的感觉。孔子那个时代不懂现代营养学,但是他从容的人生哲学仍旧可以使他对饮食养生无师自通。

  如果一个人一直吃细粮,那他就该增加粗粮的比例来改变饮食结构。相反也一样,如果始终吃粗粮,就有可能纤维素摄入足够,但蛋白质不足,他就需要多吃细粮甚至精肉。孔子那个时代也如此,之所以他提出“食不厌精”,就是因为当时的食物太不够精了,“不厌”属于一种生活追求。反之,如果像我们似的,被精细的食物包围着,早就厌了。

  那么,在粗粮为主的生活中,吃几顿细粮精肉是绝对合乎营养配比的,这个规则至今也适用,只不过我们的均衡周期不是一生,而是一个星期,无论是荤素还是粗细,最好能在这一周中找齐。比如前半周或者中午,尽情吃喝了,那么后半周或者晚上,就应当回家吃,吃得粗点素点,这样更利于营养的均衡。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中医清肠有三宝

上一篇:

最影响寿命的25个生活习惯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