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回南天” 衣食住行养生宝典来啦!

2018-12-09 19:19:56浏览:24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回南天是什么?华南地区的人都知道。农历三四月,直到端午节,南方天气总是一时暖一时寒,因此老一辈总是叮嘱说未食五月粽,棉胎
“回南天”是什么?华南地区的人都知道。农历三四月,直到端午节,南方天气总是一时暖一时寒,因此老一辈总是叮嘱说“未食五月粽,棉胎唔好入栊(衣被柜)”。而且在此期间,最需要应对的是“回南天”现象。
  天气未稳定入夏,于是南方不时出现“返潮”,往往窗外是茫茫浓雾或烟雨细细,门窗是“行行泪”,室内无论墙壁、地板、镜子还是所有物件上到处都“冒水”,哪儿都是湿漉漉的。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中医师范德辉教授指出,“回南天”的身体养护调摄,需要衣、食、住、行全方位进行,在此送您一整套养生宝典。
  “回南天”会伤身
  “倒春寒”要防,大家都知道,因为容易引发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
  但很多人不知道,口中发黏,胃口不好,头部胀重,昏昏欲睡,其实不是“春困”而是“回南天”引发的身体不适,几乎人人可中招。“回南天”潮湿多雾,还很容易引起风湿病、关节痛、肌肉痛的复发;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病人,如果没按时服药、监测血压,也容易出现脑中风、心梗等急性发作。此外,潮湿天气,闷热不散,还会导致湿疹、皲裂、皮炎、脚气等皮肤疾病多发。
  护肩盖膝 还要勤洗常换
  《黄帝内经》有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又“风者,百病之长也”,是说在众多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风邪是疾病初起的主要致病因素,因此“回南天”防病,首当防风邪。在空调房内,建议要穿有袖衫来护住肩膀,穿长裤子来遮住膝盖,使关节等易受风的部位得到保护。出门前,可以先开门适应一下室外温度,再换衣物出门。到了晚间睡觉时要搭上薄被子,注意保暖。
  “回南天”最令人头疼的是衣服总是晾不干,因此有些人很可能就不勤换洗衣物了,殊不知,此为大忌。空气中湿度大,真菌活跃度很大,出汗多、衣服潮湿都容易引发皮肤病。因此,衣服要勤洗常换,并且最好选择易干且滑爽布料的衣物。
  潮湿天气里,鞋子长期放着不穿,容易发霉。建议适当擦洗干净,烘干,放在阴凉处。而正在穿的鞋子,穿之前可以用吹风机吹1~2分钟,保持鞋子内部的干燥。
  忌冷腻 宜甘温
  直到端午节前,人们可能会发现,食欲不佳、腹胀、大便不成形或黏腻不爽等情况反复出现。这是因为,“回南天”潮湿,而五脏之中,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燥恶湿,而湿邪最易犯脾,很容易让人体出现脾损、脾弱症状。
  范德辉建议,应付“回南天”脾胃问题,应遵循“少酸多甘”的原则,宜适当食用健脾祛湿的食物,如扁豆、薏苡仁、芡实、山药、茯苓、赤小豆等,这些食物能起到祛湿利尿的作用,帮助身体排除毒素。
  要切记的是,对于生冷、油腻的食物,要尽量远离,以免伤脾胃。如出现腹胀、大便不成形等湿邪困脾的症状,建议可服用保和丸、藿香正气水等健脾祛湿药物。此外,“回南天”空气潮湿闷热,食物容易腐烂霉变,因此,食物存放要注意通风防潮。如果食物已经发生了霉变,则应果断倒掉。厨房厨具,应每天清洁擦拭抹干,不能让它们成为滋养细菌的“温床”。
  “早七八”“晚五六”通风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北宋词人秦观《踏莎行》,将恼人的“回南天”也写得浪漫、唯美,但对于南方人来说,“回南天”是北方小伙伴永远无法体味的痛。最让人头痛的,就是如何想方设法防潮,避免家中电器、木质家具遭殃。
  妈妈们总是会叮嘱孩子:“回南天啊,别开窗。”确实,“回南天”来袭时,谨记关好门窗,尤其是朝南或朝东南面的窗户,不给湿气任何入侵的机会。不过,范德辉指出,不能一整天都关窗锁门,需要开开窗通通气,让室内外空气流通。开窗的时机也是有讲究的,一般选择在早晨7~8时空气流畅,傍晚5~7时空气湿度低时开窗。
  而最简单的室内祛湿之法,一可打开空调抽湿,吸走空气中的水分;二可在地上铺上报纸、纸皮,尤其门口、厨房出入口等湿气重的地方可以多铺两层;三可购买干燥剂、竹炭、各类吸湿盒等,不妨在厅里放上一些,除湿的同时,芬芳的味道也扑鼻而来,一香解湿愁。
  忌风遮雨 合理锻炼
  “回南天”降雨不定时,记得出门前要随身携带雨具。空气潮湿,尽量在潮湿的地方少逗留。郊外踏青,要穿足够的衣服,注意别让头脸部或四肢关节处直接受风。每周安排时间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排湿祛湿的能力。
  但与此同时,不能过度劳累,否则容易导致湿邪乘虚而入。因此,要安排好合理的作息时间。晚上早点入睡,尽量不要熬夜,睡觉时盖好被子,避免着凉。“回南天”时,也要注意“倒春寒”来袭,适时增添衣物。
  如有必要,可到医院针灸科拔拔火罐,熏熏艾灸,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驱寒祛湿的方法。(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金小洣)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甘肃制订慢病与营养监测方案

上一篇:

热门话题:辟谷需要“科学论证”吗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