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的小奇来自湖南娄底,2007年因车祸导致右侧全小腿皮肤套脱、胫腓骨粉碎性骨折,从此失去了行走功能。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成功地为小奇进行动脉穿支皮瓣组合移植,小奇将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走路了。
小奇车祸后在当地医院经内固定及多次植皮手术,创面虽然得以愈合,但右小腿却仍然“惨不忍睹”:面积巨大的贴骨瘢痕(达18×13平方厘米),以及胫骨成角、足下垂内翻等复杂畸形,经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右小腿的胫前血管下端也已破坏。
针对这种大面积贴骨瘢痕和复杂畸形,以往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在患儿背部和腹部切取背阔肌皮瓣和腹直肌皮瓣,肌肉连同血管移植到患处,后期再做皮瓣削薄整形。湘雅医院显微骨科唐举玉教授提出,仅在供应区取皮肤和薄层皮下组织,带血管,保留深筋膜、运动神经和肌肉,不仅减少对皮瓣供区的损伤,而且通过穿支皮瓣组合移植,将右小腿胫前下端、踝前、足背及跟后贴骨瘢痕一次性修复。唐举玉教授首创的这种小儿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与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组合移植,不仅减少了对皮瓣供区的影响,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
小儿穿过肌肉进入皮瓣的穿支血管直径仅0.1~0.2毫米,要将如此微细的血管自肌肉分离,并在直径只有0.5~1.0毫米的皮瓣营养血管间“穿针引线”,且血管分离与吻合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皮瓣的成活,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小儿穿支皮瓣移植被称为皮瓣外科技术的“巅峰”,目前国内尚无人问津,国际仅有散见3例相关报道,而两块小儿穿支皮瓣组合移植较单个的小儿穿支皮瓣移植具有更高的技术难度和手术风险,目前国内外尚无报道。
日前,以唐举玉教授为主的手术组为患儿实施手术。目前移植的两块穿支皮瓣已顺利度过了危险期,右小腿外形恢复良好,以后可以正常穿鞋行走,不再需要做二期皮瓣削薄整形。尽管患儿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切取面积达16厘米×6厘米,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切取面积达18厘米×7厘米,但由于完整地保留了背阔肌和腹直肌,皮瓣供区均直接闭合,术后仅遗留一条小小的线性瘢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皮瓣切取后对其供区带来的影响。现在,小奇手术成功并康复出院,待骨折愈合后就可正常走路了。(谢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