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谢丹丹
从一个身体到另一个身体,一袋血传输的是生的希望。自1998年《献血法》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无偿献血行列,为血液供应提供了保障。在血液采集、使用过程中,如何保障血液安全?福建省血液中心严管血液供血链,设置了一道道严格的“安检”关。
拦截不安全血液
小林是福建省血液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她的工作是在福州宝龙城市广场的献血屋采集血液。9时45分,有人来献血,小林拿出《献血登记表》。“登记表上除了个人信息外,还列出了献血者暂缓献血或永久不能献血的条款。”
在献血者填完登记表之后,小林核对献血者的身份证信息,并征询献血者的病史、药物使用史、近期生活习惯等,以判断其当天是否适合献血。
福建省血液中心献血服务一科科长陈建彬介绍,所有献血者的征询信息,在每个采血点都可以查询到,采血信息、未采血的原因、具体建议等一目了然。这就最大程度地避免了短时间内重复献血或隐瞒献血被拒原因等情况发生。
打消献血者顾虑
有些人想献血,又有顾虑,主要原因就是害怕感染。为消除献血者的顾虑,福建省血液中心引进“6S”精细化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和安全(SECURITY)。
“6S”精细化管理体现在许多细节之处。陈建彬说,在采血点,小到试纸、棉签的摆放位置都有讲究。在采血过程中,每一步都必须规范,确保安全卫生,杜绝感染风险,并让献血后的不良反应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工作人员会对献血者的血液进行初步筛查,包括血型、乙肝、梅毒、血色素、转氨酶等项目,目的也是为了保障献血者及血液安全。
福建省血液中心副主任曾嘉介绍,近年来,福建采集血液的报废率呈现下降趋势,由2013年的4%降至2018年的2.7%。
进行实验室检测
血液采集后,会贴上独一无二的条形码,然后开始成分制备,另有两份标本进入检测实验室,接受最严格的全面“安检”。
福建省血液中心血液检测实验室科长林洪铿介绍,每一份血液标本都要经过ABO血型和Rh血型检测,ALT检测,HBV、HCV、HIV、梅毒和HTLV检测,其中HBV、HCV和HIV必须采用ELISA和核酸两种方法检测。在采用ELISA方法对HBV、HCV、HIV和梅毒螺旋体进行检测时,使用不同厂家的试剂检测两遍。
目前,应用敏感性最高的核酸检测技术,可以使HIV检测的“窗口期”从22天左右缩短至11天左右,HCV检测的“窗口期”从70天左右缩短至20天左右,HBV检测的“窗口期”从56天左右缩短至40天左右。
促进临床合理用血
6月初,65岁的叶先生因主动脉狭窄,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受手术。手术过程中,叶先生并没有使用备用血,而是通过血液保护,使用了自体血。
福建协和医院输血科副主任魏世金解释,血液保护包括储存式自体输血,术中急性等容自体血液稀释,术中、术后自体血液回收等。叶先生手术过程中,通过血液回收机将其术中出血回收、洗涤、去杂质后,提取红细胞,再重新回输到患者体内。
“血液管理中,要求能不输就不输,能少输就不多输,能用自体血就不用异体血。”魏世金说,“使用自体血既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又能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和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确保血液充足供应
曾嘉介绍,2018年,福建省34.4万人次参加无偿献血,同比增长0.7%;献血总量达113.3吨,同比增长约1.3%。与日益增长的血液需求量相比,目前的血液资源供应仍显紧张。
为确保血液供应充足,2018年7月,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福建省无偿献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成立了由副省长任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20多个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成为联席会议组成人员。
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血液资源,福建省血液中心与省内其他地市血站之间积极开展血液调剂,一方面及时满足各地临床特殊血型、急救用血及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用血需求,另一方面平衡各血站的血液库存,减少血液过期报废。此外,福建出台了一系列应急用血保障措施。比如,2012年启动的“母亲用血优先保障行动计划”,将产妇纳入优先保障对象。
第三方监督“供血链”
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委托福建省临检中心,对全省采供血机构综合开展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室内质控评价,以及现场不定期抽查等。与此同时,围绕无偿献血服务、血液供应和血液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与关键环节等开展核查,督促该省采供血机构强化内部质量管理,保障血液安全供应。督促医疗机构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和评价考核,提升临床合理用血水平。
该省各个血站也将自查列为日常工作之一,实行质量监督和质量审核制度。各血站每年度均至少开展1次质量体系内部审核,对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全面审核。
“各个血站在福建省血液中心的组织下,开展交叉审核。”曾嘉介绍,“加强血站自查、互查,能有效督促血站建立健全血液质量管理体系,推进血液质量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