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高温天气怎么预防热射病

2019-06-26 12:21:30浏览:311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养生之道网:5岁女童菲菲被爷爷奶奶留在车内睡觉,因热射病已接近脑死亡,那么什么是热射病?为什么关在车里会得热射病?高温天

养生之道网:5岁女童菲菲被爷爷奶奶留在车内睡觉,因热射病已接近脑死亡,那么什么是热射病?为什么关在车里会得热射病?高温天气怎么预防热射病呢?下面养生之道网为您介绍什么是热射病,高温天气怎么预防热射病,看看吧。

5岁女童菲菲被爷爷奶奶留在车内睡觉,还想着天气很热车里有空调。而等他们办完事返回时,孙女已没了意识。医生说,孩子因热射病已接近脑死亡,全身多个脏器功能衰竭。那么什么是热射病?为什么关在车里会得热射病呢?

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中暑)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热射病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高。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主要是持续闷热环境下,引起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汗液无法正常排

出,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如果病人患上热射病,持续高热不退,或长时间昏迷,一旦发生器官功能衰竭,长时间没有恢复的话,会导致患者死亡。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以高温和意识障碍为特征。起病前往往有头痛、眩晕和乏力。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

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或典型性)热射病。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

热射病的发病原因和症状

对高温环境适应不充分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在大气温度升高(>32℃)、湿度较大(>60%)和无风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缺乏对高热环境适应者易发生热射病。易发因素包括:

①环境温度过高:人体由外界环境获取热量。

②人体产热增加:如从事重体力劳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应用某些药物(苯丙胺)。

③散热障碍:如湿度较大、过度肥胖或穿透气不良的衣服等。

④汗腺功能障碍:见于系统硬化病、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或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患者。

热射病病死率介于20%~70%,50岁以上患者可高达80%。体温升高程度及持续时间与病死率直接相关。昏迷超过6~8小时或出现DIC者预后不良。体温恢复正常后,大脑功能通常也可很快恢复,但有患者也可遗留大脑功能障碍。轻或中度肝、肾衰竭病例可以完全恢复。严重肌损伤者,肌无力可持续数月。

高温天气怎么预防热射病?

1、遇到高温天气,一旦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时,要注意降温。

2、如高温下发生出现昏迷的现象,应立即将昏迷人员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冷水反复擦拭皮肤,随后要持续监测体温变化,若高温持续应马上送至医院进行治疗,千万不可以为是普通中暑而小视,耽误治疗时间。

3、出现早期症状,及时撤离高温现场。避免高温下、通风不良处强体力劳动,避免穿不透气的衣服劳动,进食含盐饮料以不断补充水和电解质的丧失。

4、当高温下作业无法避免时,需改善劳动条件,加强防护措施,尽可能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盐分。有易患倾向者应避免从事高温下工作。

5、热射病的高危人群主要有环卫工人、建筑工人、交警等在户外进行长时间作业的人群,年老体弱者,患高血压等慢性病病人以及儿童和孕妇等。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儿童、环卫工、建筑工人、交警等户外工作者应谨防中暑引发热射病。

6、室内保持通风,把室温降至26摄氏度至28摄氏度,尽量避免中午高温时外出。

7、回家多用温水洗澡,若身体仍发热发烫,可使用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药品。

8、户外工作者应避免在高温天气下长时间工作,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和充分饮水。

9、如果中暑者神志清醒,没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可让病人多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在患者额部、双颞侧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进行物理降温,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有条件者用冰水或50%的乙醇擦洗全身,并为其按摩肢体。

10、喝热水比喝冰水更解热,同理,夏天用热水洗澡,比用凉水洗澡更降体温。

11、老人尽量不要外出。如需单独外出,身边应带好水、毛巾等物品以及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之类的急救药物。

12、大汗淋漓后,切忌喝冰饮料、洗冷水澡,因为当身体毛孔处于扩张状态,如果喝冰饮料、洗冷水澡容易导致毛孔剧烈收缩,导致身体脏器出现循环障碍。

13、外出时着装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少穿化纤类的衣服,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

什么是热射病,高温天气怎么预防热射病,以上就是养生之道网为您总结的内容,供参考。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司机眼屎多是怎么回事

上一篇:

紫外线易发白内障!夏季如何做好眼睛防晒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