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胃酸过多饮食食谱推荐

2019-06-28 13:06:05浏览:13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养生导读:肠胃功能不好的人群最容易出现胃部反酸的情况,精神焦虑紧张或是饮食不当都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形成反酸。除此之外,
养生导读:肠胃功能不好的人群最容易出现胃部反酸的情况,精神焦虑紧张或是饮食不当都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形成反酸。除此之外,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病等也会导致胃酸过多。反酸带来的不仅是“烧心”般的不适,更有可能导致食管癌。生活中我们怎么做才能调理胃酸过多呢?

七妙招能有效调理胃酸过多。

妙招1:不要贪杯。

过量喝酒容易造成酒精肝、酒精性肝硬化、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缺乏等。大量饮用啤酒,易使胃黏膜受损,造成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出现上腹不适、食欲不振、腹胀和反酸等症状。

妙招2:不要穿紧身衣。

穿紧身衣裤、束过紧的腰带,胃内压力会随之增加,使胃液逆流而上。


不穿紧身衣
妙招3:不要暴饮暴食或三餐不定。

暴饮暴食之后,食物需要较长时间才可分解。食物长时间留在胃内,会使胃内压力上升,从而压迫连接胃部和食道的下食道括约肌。

括约肌长期受压自然会变得松弛,令胃酸更易向上倒流。如果用餐后打嗝、嗳气次数明显增多,很有可能是下食道括约肌已出现松弛,应多留意会否有胃酸倒流现象。而有些人由于工作的关系经常吃饭不定时,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胃里过量的胃酸就会腐蚀胃壁。

妙招4:减肥并维持体重。

体重超标会导致腹内压力增加,加重胃酸反流和烧心的状况。

妙招5: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悦。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许多人每天都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如果这种紧张状态长期得不到缓解,极易造成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神经紧张会造成胃、十二指肠壁血管痉挛,供血减少,从而促成胃病的发生。经常加班至深夜打乱了人体的生物钟,也会引起胃酸不正常分泌。还得注意什么?


妙招6:少食多餐,吃得清淡。

想要胃舒服、消化好,吃饭一定要细嚼慢咽,最好做到少量多餐,并且要有规律地定时进食,以维持正常消化活动的节律。

胃不好的人要“忌口”,少吃辛辣食物、少喝浓茶和咖啡,也尽量不要滥吃水果和零食,减少对胃的刺激。高脂肪食物多难以消化,会令胃内压力上升,高糖食物进食过多也会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导致反酸,烧心,这都需要注意。

妙招7:注意保暖。

对于从未有过胃病史的人来说,寒冷的空气容易使胃部的血管痉挛、收缩,胃内血流下降,导致胃功能协调不良,出现胃痛、而对于“老胃病”们来说,此时旧疾更容易复发,因为连续吸入大量冷空气,反复刺激胃部,致胃酸分泌过多,破坏了胃黏膜。所以慢性胃病患者冬季外出时要注意保暖,还要戴围巾或口罩保护口鼻。

调理胃酸过多的食品。

一、七物鸡汤。

食材:党参15克、制半夏10克、生姜10克、黄连5克、干姜10克、甘草5克、大枣10克、鸡肉500克、料酒10克、葱15克、胡椒粉3克、盐6克、鸡精6克。

做法:。

1、准备好的所有药材都清洗干净,放入盆中备用;鸡肉清洗干净,切成块状备用。

2、清洗干净的七味药用纱布袋装好,然后与鸡肉同放炖锅内,同时放入适量的清水、料酒、葱、胡椒粉等。用大火烧开后再用文火炖40分钟时间即可食用。


七物鸡汤
二、地黄甜鸡。

食材:生地黄250克、龙眼肉30克、红枣5个、母鸡1只、饴糖150克。

做法:

1、母鸡去毛去内脏后清洗干净,备用;红枣去核,清洗干净备用;龙眼肉清洗干净,备用;2、将母鸡放入沸水锅中,煮3分钟后捞起;然后再将生地黄切成0。5厘米见方的颗粒,而龙眼肉则撕碎后与生地黄混合均匀同时再掺入饴糖调理后。将这些都塞入鸡腹内,将鸡腹部向下放入蒸盆中。

3、将红枣放在鸡身上,然后注入米汤上笼用武火蒸2小时,熟后即可食用。

三、冰糖蒸莲子。

食材:干莲子300克、冰糖150克、猪网油1张(约200平方厘米)、棉纸1张。

做法:

1、干莲子浸泡二十分钟,备用。

2、将莲子把反复搓刷待莲衣脱尽后后再用温水清洗干净,切去两头后用牙签捅出莲心。然后再将莲子放入蒸盆内,放入适量的清水后大火蒸1小时取出。

3、在碗中铺上猪网油,接着把莲子整齐地码在网油上,把冰糖捣碎后撒在上面。再用温纸封口同时放入笼蒸烂莲子,最后蘸上汁即可食用。


冰糖蒸莲子
四、饮食禁忌。

胃酸过多的患者在平时生活中还应该注意诸多方面的饮食禁忌,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抑制胃酸过量分泌。首先应该尽量少吃些冰冻和过热的食物,日常饮食最好是以温度适中为主,而饮茶、汤不宜过热。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少吃些味精、酸辣及过咸的食物,以免刺激胃酸分泌。

这些都是胃酸过多患者的日常饮食注意事项以及食疗方法,除此之外这部分患者在平时生活中还要注意,那就是尽量的不要吃辛辣以及刺激性食品,以免加重病症。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乳腺增生的成因和早期症状

上一篇:

野外水源的寻找方法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