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夏季闷热天气易患皮炎 中医如何预防皮肤病?
夏季养生,需要注意呵护自己的肌肤。因为夏季炎热,毛孔扩张易出汗,如果不注意清洁,很多皮肤病就会找上门来。夏季是皮炎、痱子的多发季节,预防这两种疾病,需要及时清洗,用外用药物治疗,避免病情扩散加重。
夏季闷热天气易患皮炎
夏季皮炎是夏天发病率最高的皮肤病,而罪魁祸首就是汗液。夏季皮炎是与夏季气候条件关系最明确的皮肤病,表现为红色的粟粒状小丘疹。瘙痒搔抓后可出现抓痕、血痂、渗液、皮肤肥厚及色素沉着,不及时治疗可出现渗液,好发于成年人的躯干以及四肢内侧,当气温下降时病情明显好转。汗液里代谢废物的浓度与夏季皮炎症状的轻重有很大关系。汗液里的成分与尿液相似,含有大量人体组织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乳酸、氯化钠等,这些代谢废物均属酸性物质,对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性,可使皮肤产生化学性炎症反应,引起皮肤内毛细血管扩张和炎症细胞聚集。汗液里代谢废物的浓度大,皮肤产生化学性炎症反应就强,反之就弱。人体中等量出汗时,汗液中的代谢废物含量是最高的,此时最容易引起夏季皮炎。夏季高温和闷热天气多,人体的汗液增多,如果不能及时清除,汗液里的化学成分刺激皮肤,便可引起夏季皮炎。
预防夏季皮炎,衣着要注意通风、吸汗,并经常用温水清洗汗液。有的女孩子夏天喜欢穿非棉类的紧身衣物,透气性差易给夏季皮炎带来可乘之机。平时还要多喝水,以利稀释汗液里的有害成分。患了夏季皮炎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用外用药涂擦止痒。一定注意不要用热水烫洗患处以止痒。热水烫后,会使皮下血管更加扩张,红肿加重,渗液增多,对康复不利。
中医如何预防皮肤病?
中医学在总结古代劳动人民的经验过程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意义。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除了预防以外,古人对既病后的调理及注意事项也很重视。现就皮肤病的预防,分述如下:
隔离预防
某些皮肤病,如麻风、梅毒、疥疮之类,古人早就认识到其具有传染性,故十分重视隔离预防,以免传染。如唐代已设有“疠人坊”收容隔离麻风病人。《疯门全书·麻风二十一论》说:“风疾传染,事故常有,但回避可也。不共同器,不同饮食,各床各房。”《霉疮秘录》亦记有:“者人染此症,亲戚不同居饮食不同器,置身静室以俟愈,故传染少。”都强调了隔离预防的重要意义。
注意气候的变化
气候变化会改变皮肤的承受力。《外科正宗·调理须知第十三篇》云:“再顺天时,假如夏热坐卧不可当风,忌置水于榻前床下;风寒须避,起居常要温和,非柴火不可开疮看视,常有寒侵致生多变。”说明了无论在平时生活中,或者已经发生疾病以后,都要注意适应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加剧。
强调情志安定
情志内伤引起疾病发生,古人早有深刻认识,如《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说明很多疾病起因于情志改变。不但平时要情志安定,就是患病以后,亦当注意及此。医务人员和亲属也应注意病人情绪,不能给以不良刺激。如《外科精义·论将护忌慎法》说:“尤不可乱举方药,徒论虚实,惑乱患人,凝滞不决。”还有的医书中记载,病人卧床之时,多不能自慰,而其亲属朋友必须善慰之,不当以家事频频相烦,以伤其心,即现代医学的保护性医疗制度。
饮食之宜忌
皮肤病的发生,与饮食关系十分密切,而且饮食的宜忌对疾病的演变、转归,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如《外科正宗·杂忌须知第十四》所说:“疮愈之后......不减口味,后必疮痒无度。”一般说来,鸡、鸭、鹅、鱼、虾、蟹等海腥之物,皆能动风升痒,故患瘙痒性皮肤病时不宜食之,此外,葱、蒜、姜、辣、烟酒等辛热之品,对湿热性皮病,亦以少食或不食为宜。
注意休息及安静
某些疾病患者,需要适当的休息和安静的环境。《外科精义》记述:“于患人左右,止息烦杂。切忌打触器物。诸恶音声,争辩是非,咒骂殴打。”强调了患者休息环境的安静,对恢复是很重要的。
重视身体的锻炼
汉代名医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原理,创造了“五禽戏”的健身运动。指出人体通过运动,可使关节舒利,气血通畅,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减少皮肤病的发生。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健康的意义,是完全一致的。
既病防变
古代医学家不但强调未病先防,而且也很重视得病后要争取及时治疗,以防疾病发展与传变。《素问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说明外邪侵犯人体,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使病情逐步加重。因此,对疾病做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以防其变。(家庭医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