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网导读:秋季如何预防小儿手足口病?秋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时期,尤其是开学或放假归来都会出现一次小高峰,该病传染性强,应做好全面的防范。那么,秋季如何预防小儿手足口病呢?看看下文介绍的方法。
一、秋季如何预防小儿手足口病?
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妈妈们要按时给宝宝房间进行消毒,及时消灭引起手足口病的多种致病病毒。
2、隔离病原:妈妈要做好隔离措施,不要让患有传染病的病人接近宝宝,防止传染病毒。
3、减少宝宝处于公共场所的时间:广场、公交车由于空气十分混浊,病毒密度过大,宝宝很容易被传染肠道病毒。
4、定期检查:随着秋季的到来,要给宝宝定期做身体检查,这样有利于及早发现宝宝手足口病症状。
二、小儿手足口病的症状: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临床特征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愈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它的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
三、小儿手足口病确诊依据:
手足口病刚开始时,很多时候家长以为小儿只是有点湿疹或口腔溃疡,没有进行专业的干预而错过了治疗时机。如果家长知道手足口病的诊断依据,就能更好的防治疾病了。
1、持续高热:体温(腋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极个别病例出现食欲亢进。
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若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按年龄),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
4、循环功能障碍: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140-150次/分,按年龄)、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
5、外周血WBC计数升高:外周血WBC超过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6、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8.3mmol/L。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宝宝身上有这些症状时,一定要尽快去医院治疗。
四、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过程:
1、黏膜出现水疱口腔内的水疱常常让宝宝疼痛难忍,无法进食。患病初期,宝宝开始烦躁不安,食欲下降。接下来手和脚上开始出现水疱,有的还会长在大腿、屁股及外阴部。30%~40%的婴儿有发热症状,一般在37~38℃,不会太高。
2、水疱易破水疱直径为4~6毫米,呈米粒状。手脚上的水疱不容易破,但长在脸颊内侧、舌头和牙龈的黏膜上的水疱易破,破损后引起溃疡,疼痛难忍,无法进食。
3、第2~3天最严重发病之后的前2~3天水疱最厉害,口腔溃疡导致无法进食,到了第4天疼痛开始减轻,食欲逐渐恢复。4~5天后手上和脚上的水疱里的液体逐渐被吸收,变为茶色。7~10天后颜色逐渐变淡,最后消失。
五、家庭如何进行手足口病消毒?
如果家中孩子得了手足口病,还需对孩子的餐具,用品等进行消毒,当孩子痊愈后还应对所有物品进行最后的消毒。
由于肠道病毒对紫外线及热较为敏感,若有已受污染的用品,可采用暴晒及煮沸消毒,也可从超市选购有卫生许可证的含氯消毒剂、漂白水稀释后,采取浸泡或擦拭消毒。餐具和水杯可采用煮沸或用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生活用具、玩具等则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
六、得了手足口病什么时候去医院?
专家解释,如果孩子在口、手、脚、肛门等部位出现丘疹或疱疹时,无论是否有发烧,家长都应该带宝宝去医院,由医生来确诊是否手足口病,如果确诊,医生则会做传染病登记。对于症状较轻的宝宝可以在家中隔离护理,避免传染给其他小朋友。怀疑是重症倾向的则可能留院观察或者住院治疗。
如果孩子在家护理期间,出现持续高热,精神差、呕吐、手脚发凉,特别是四肢抖动(该症状提示病毒已侵犯了孩子的神经系统),则应当立即就医,提示有可能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对于5岁以下,特别是3岁以内的孩子更是重症手足口病的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