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教你如何识别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4~7日,起病以低热、口腔溃疡、口痛为主,伴有流口水、食欲减退等。症状重者可以出现高热,体温38℃~40℃。起病后手心、足心可见皮疹,先为红色丘疹,后转为水疱疹,躯干部一般无皮疹。
手足口病的疱疹特点:先有发热现象,再出现发生于手指,足趾足跟,口腔的疱疹。手足的疱疹表现为米粒至豌豆大小水疱,圆形或椭圆形,疱壁薄,内容澄清,呈乳白色。水疱可出现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掉(脱屑)。口腔的疱疹表现为粟粒大小水疱,疼痛,迅速破溃呈灰白色的一层膜或浅溃疡。
2.1、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
2.2、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是多样化的,它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密切的接触进行传播。手足口病的病毒可以通过疱疹液、粪便、床上用品、内衣、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没有及时清洗的手等为途径进行传播。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手足口病如何护理
1、消毒隔离
患儿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一般需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患儿的粪便需经含氯的消毒剂消毒2小时后倾倒。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患儿居室内应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每日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乳酸的用量,按每10平方米的房间2ml计算,加入适量水中,加热蒸发,使乳酸细雾散于空气中。居室内应避免人员过多,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3、休息及饮食
患儿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故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4、口腔护理
应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应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5、皮疹的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疱疹破裂者,局部可涂擦1%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
6、发热的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
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1、建立定时排查常规
校医院医生、社区医院医生要定期到幼儿园给孩子做体检,或者去幼儿园的门口值班,在上下学的时间,检查儿童在上述的三个部位是否有病变,如果有发现可能症状,应及时将其与其他孩子进行隔离,防止疾病的蔓延。给孩子做体检不能一劳永逸,必须建议一个定期的检查制度,在地区内的高发病时期,检查的时间间隔要短一些,相反,如果该地区发病率低,可以间隔的时间长一些。
2、加强与家长的合作
幼儿园的老师应当与孩子的父母一块努力防止手足口病的传播。老师与家长应定时的沟通,交流预防疾病的经验,3、每天消毒:玩具、餐具、课桌椅、楼梯扶手等容易接触的东西要每天消毒,用84消毒液擦拭或者喷洒都是可以的。
3、保持教室内的空气流通
在封闭的空间内传染病更容易传播,所以幼儿园里的教室要保证通风良好。在早晨孩子还没有来的时候,教室应该提前通风。
4、儿童卫生教育
饭前便后洗手可以有效的预防手足口病。不过,一般幼儿园的孩子的健康意识比较差,即便老师教给孩子要洗手,孩子仍然可能坚持自己的习惯。所以,在饭前饭后检查小童鞋们的手是必要的,对于勤洗手的孩子要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