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异物卡喉窒息急救措施

2019-07-03 15:08:31浏览:71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文章目录一、异物卡喉窒息急救措施1. 异物卡喉窒息的急救措施2. 异物卡喉窒息有哪些急救方法3. 怎样判断异物卡喉窒息二、异物卡

文章目录

一、异物卡喉窒息急救措施
1. 异物卡喉窒息的急救措施2. 异物卡喉窒息有哪些急救方法3. 怎样判断异物卡喉窒息
二、异物卡喉窒息的常见食物三、异物卡喉窒息如何预防

异物卡喉窒息急救措施

1.1、清醒状态下

对于意识清楚的较大的儿童可采用立位急救,家长站在儿童后方环抱儿童,左手握拳顶住儿童腹部,一手握拳,将拇指一侧放在儿童肚脐与肋骨之间;另一手握住握拳之手,急速冲击性地、向内上方压迫其腹部,反覆有节奏、有力地进行,以形成的气流把异物冲出。让儿童头部略低,嘴要张开,以便异物的吐出。

1.2、昏迷状态下

因缺氧处于意识欠清或不清的孩子,托住孩子背部使之仰卧。救护人两腿分开跪在孩子大腿外侧地面上,一手以掌根顶住肚脐与肋骨之间的部位,另一手掌覆盖其手掌之上,进行冲击性地、快速地、向前上方挤压,反覆至咽喉异物输出。

1.3、婴幼儿

3岁以下的孩子,救护人应该马上把孩子抱起来,一只手捏住孩子颧骨两侧,手臂贴着孩子的前胸,另一只手托住孩子后颈部,让其脸朝下,趴在救护人膝盖上。在孩子背上拍1-5次,并观察孩子是否将异物吐出。

2.1、倒提法

适用对象:1岁以下婴幼儿。

曲膝跪坐地上,一手置于婴儿颈背部,另一手置于婴儿颈胸部;将宝宝脸朝下,使其身体趴在大人前臂,依靠在大人膝盖上。头部稍向下前倾;以单手用力在宝宝两肩胛骨间拍打5次,力量依婴儿年龄决定;再将婴儿翻正,在胸骨下半段和脐上的腹部,用食指及中指快速向上重击压迫5次;重复上述动作,以压力帮助宝宝咳出堵塞气管的异物,直至异物吐出来为止。

2.2、海姆立克法

适用对象:1岁以上孩子或成人。

站在孩子背后,从背后抱住其腹部,脚成弓步状,前脚置于孩子双脚间;双手放于孩子肚脐和胸骨间,一手握拳,以大拇指侧与食指对准患者剑突与肚脐之间的腹部,另一手包住拳头;将孩子背部轻轻推向前,使其身体前倾,头部略低,这样有利于异物排出;双臂用力收紧,双手急速冲击性地向内上方按压孩子腹部;反复有节奏、有力地持续几次挤按,直到气管阻塞解除为止。

植物类气管异物,因含游离酸,故对气管黏膜有明显的刺激作用。豆类气管异物,吸水后膨胀,因此容易发生气道阻塞。异物在气道内存留越久,反应也就越重。初起为刺激性咳嗽,继而因气管内分泌物增多,气管黏膜肿胀,而出现持续性咳嗽、肺不张或肺气肿的症状。

在你等待宝宝排出被吞食的异物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他的状态。 宝宝若是异物卡在食道,会嘴巴不断流口水、无法再吞其它东西、咳嗽、呼吸急促等情形; 若是阻塞了呼吸道,会哭泣且脸部会发黑; 若吞下的异物为尖锐物,嘴巴还可能出血、受伤。 宝宝的呼吸道非常狭窄,若气管被阻,脸部就会发黑,如不能及时将异物移出,很快就会缺氧,在短时间内可能就会停止呼吸甚至死亡。

异物卡喉窒息的常见食物

1、坚果类食物

因为坚果类食物体积较小,往往不经咀嚼充分就会吞咽下去,容易呛入气管。建议较小的儿童不要进食整粒坚果。

2、果冻、橡皮糖、口香糖等

果冻体积小,容易一口吞食,一旦发生误吸,是气道异物抢救中难度最高的。口香糖,橡皮糖等,因为过韧不易咀嚼,也容易导致气道异物,不适合给老人、小孩食用。

3、粘性过大食物

汤圆、年糕、花生酱等粘性过大的食物也非常危险,容易粘在喉咙口,上不得也下不得,不适合给小孩食用。

4、长面条、长粉丝

孩子喜欢用吸食的方式吃面条和粉丝,那样很容易噎到,所以烹煮之前定要先切成小段再给孩子食用。

5、多刺的鱼

被鱼刺卡喉是最常见的,非常容易刺破血管等。在给小孩喂食鱼肉之前,一定确保将鱼刺挑拣出来,可以选择鱼刺较少的鱼类。

异物卡喉窒息如何预防

1、在孩子哭闹时,不要用吃东西来哄他。孩子一旦哭闹了,家长不能说“来来,吃点好吃的,吃块糖”,这样会增加孩子卡到的几率。

2、不要给很小的婴儿吃整个的黄豆、花生米等。因为很小的婴儿,牙齿长的不多,不会咀嚼硬物,所以家长要特别注意不要给他吃整个的黄豆、花生米等,要压碎了才行。

3、孩子吃饭不要打骂孩子。当孩子吃饭时,家长不能打骂孩子,否则不仅影响孩子消化吸收,而且容易导致噎孩子的。

4、不要让孩子躺在床上吃东西。家长一定不能让孩子养成躺在床上吃东西,必须让孩子改正,这样后果很严重,一不留神就会有呛到的危险。

5、不要让孩子随便吃别人给的东西。别人给的东西,有时候你不知道是否能吃,而且很容易让孩子出现意外,所以不能要。

6、吃饭时不让孩子玩小瓶盖、棋子等物品。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心脑血管疾病急救药

上一篇:

预防阑尾炎注意事项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