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糖尿病高凝血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详解

2019-07-04 16:30:06浏览:20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养生之道网导读:糖尿病高凝血症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详解。高凝血症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主要为血管病变,可以恶化为血栓、血梗等

养生之道网导读:糖尿病高凝血症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详解。高凝血症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主要为血管病变,可以恶化为血栓、血梗等,糖友要引起重视。那么,糖尿病高凝血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一、什么是高凝血症?

高凝血症是一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的促使异常或过量的血栓(血块)风险增高的血液疾病,主要是凝血因子增加而抗凝血因子并不降低所引起。

正常情况下,机体启动血块形成过程,并通过反馈机制调节血块形成的速度和大小,当受损部位痊愈之后,血块降解并消失。当血块形成过程出现问题时,就导致了高凝血症的发生。在该过程中,如果激活异常、自我调节障碍、或者对抗血栓降解因素存在,都会形成异常和/或过量血栓。

二、糖尿病高凝血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本文对6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16例患者并发视网膜或肾病等微血管病变),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实验室检测,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对照组60例健康体检者,均无心血管病、肾脏病、糖尿病及其他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其中男36例,女24例,均匀年龄53岁。2型糖尿病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均匀年龄55岁,其中16例并发视网膜或肾病等微血管病变,诊断均符合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均为2型糖尿病。

检测方法

(1)采用日本sysmex Kx-21血球仪及配套试剂进行PLT、MPV、PDW的测定。用TECO Coatron IV型血凝仪和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血凝检测试剂盒测定Fbg、TT、PT、APTT。采用Mycocard 金标法D-二聚体定量检测试剂盒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以x±s表示,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对照组和各实验组的PLT、MPV、PDW、Fbg、D-二聚体、TT、PT、APTT检测结果。

各组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糖尿病两组的PLT、MPV、PDW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差异有明显性,糖尿病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比较PLT降低,但不明显(P>0.05),MPV、PDW均明显升高(P<0.01)差异有明显性。

各组D-二聚体、Fbg、TT、PT、APTT的变化

糖尿病两组的D-二聚体、Fbg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差异有明显性,TT、P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明显性(P>0.05),AP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无并发症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并发症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有明显性。糖尿病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比较D-二聚体、Fbg、APTT差异均有明显性(P<0.01),TT、PT差异无明显性(P>0.05)。

3、讨论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易并发微血管病变的机制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微血栓形成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导致微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小板激活和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

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体内血小板特点是数目多而且体积大,在血管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报导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体积增大且增大的血小板具有更强的反应活性,血小板异常在血管病变中的作用,目前公以为血小板活化因子增多,使血小板粘附聚集在内膜,开释出血栓素A2。

另外,血小板源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第Ⅷ因子,血小板第Ⅳ因子,PAI等,促进内皮细胞损伤和增生。近年来有学者还提出检测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对诊断2型糖尿病高凝状态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Fbg作为凝血因子,可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Fbg作为血浆中最大的链状蛋白,可增加血浆和全血粘度。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所分解的一种特异的代谢产物,是体内存在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的特异指标,是敏感的纤溶分子标志物之一。

本实验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Fbg、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有并发症组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表明糖尿病患者存在高凝状态,高凝状态参与了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APTT明显缩短尤其伴有微血管病变患者,这进一步证实其体内有高凝倾向。

因此,进一步深进熟悉糖尿病患者高凝状态并加强治疗,对于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得了糖尿病必须住院吗

上一篇:

糖尿病人能吃芝麻吗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