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黎明现象的机制是什么

2019-07-05 17:37:47浏览:694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文章目录一、黎明现象的机制是什么1. 机体对INS的廓清和需要量增加2. 胰岛素缺乏和相对胰高糖素过多造成的慢性血糖升高3. 其它因

文章目录

一、黎明现象的机制是什么
1. 机体对INS的廓清和需要量增加2. 胰岛素缺乏和相对胰高糖素过多造成的慢性血糖升高3. 其它因素引起的黎明现象
二、出现黎明现象怎么办?
1. 患者需适当地增加餐次2. 晚餐前或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3. 应用胰岛素闭环泵治疗4. 睡前服二甲双胍治疗黎明现象
三、“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特点
1. “黎明现象”的特点2. “苏木杰现象”的特点

黎明现象的机制是什么

有人对INS完全缺乏的IDDM并DP患者夜间持续输注葡萄糖(GS)和INS,发现维持其稳定的夜间血清INS水平于黎明时所需的INS输注速率加大,即机体对血清INS的廓清率增加。也有人用GS钳夹试验对DMDP患者夜间持续输注GS和INS,结果发现维持其夜间稳定的血糖水平于黎明时分所需要的INS量增加,可能与黎明时患者的INS拮抗激素分泌增加和机体对INS的廓清率增大有关。

糖尿病是绝对或相对胰岛素缺乏和相对胰高糖素过多造成的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胰岛素缺乏导致葡萄糖利用异常,胰高糖素过多导致葡萄糖产生增加,两种情况均可升高血糖水平。胰高糖素是最重要的胰岛素拮抗激素,正常人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胰高糖素分泌受抑制,但血糖持续升高,胰岛素对胰高糖素的旁分泌抑制作用减弱。

如患者的精神状态、黎明时的觉醒及睡眠深度等均可影响黎明时的血糖水平;另有很多研究证明正常人也存在DP,提示DM患者的DP仅为正常生理过程的扩大并明朗化,且为DM患者对血糖的代偿调节功能不全的表现。

出现黎明现象怎么办?

病患者在坚持使用一般饮食疗法的基础上可适当地增加餐次,同时,在晚上临睡前的一个小时左右应加餐1次,可少量吃些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食物,如一杯牛奶、一小碗稀饭或几片面包等。这样将有助于提高患者夜间胰岛素的分泌量和敏感性,避免其出现糖尿病“黎明现象”。

尤其是在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效果最好,主要是它的作用高峰时间恰好可位于黎明前后,也就可以充分满足黎明时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

胰岛素闭环泵可依据患者的血糖高低自动调节胰岛素输入量。这也是目前最理想的方法,但费用昂贵,不好普及。

黎明现象在临床上很常见,在治疗中可应用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的方法,但其使用不方便,有些患者不接受,且用量不当易发生低血糖,而二甲双胍服用方便,效果明确,安全性好,价格便宜,患者易接受,是治疗2型糖尿病黎明现象的首选药物。在应用过程中,首先确定是黎明现象,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理想的剂量,同时要密切监测血糖。目前,二甲双胍是国内外糖尿病指南中一致推荐的2型糖尿病首选药物,睡前加服可有效改善黎明现象。如无禁忌症,应作为降糖治疗中的基础药物,与其它类降糖药合用,可达到更好的疗效。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特点

“黎明现象”在凌晨3:00也会有高血糖,也就是“高后高”现象。主要与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拮抗激素(如生长激素、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有关。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出现早餐前高血糖。

“苏木杰现象”表现为夜间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简单地说,也就是“低后高”现象。它主要是由于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使用过量而导致夜间低血糖反应后,机体为了自身保护,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如胰高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血糖出现反跳性升高。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经典的糖尿病治疗药物

上一篇:

2型糖尿病会转化为1型糖尿病吗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