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血糖尿糖正常值是多少
1、空腹血糖正常值
1.1、一般空腹全血血糖为3.9~6.1毫摩尔/升(70~11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为3.9~6.9毫摩尔/升(70~125毫克/分升)。
1.2、空腹全血血糖≥6.7毫摩尔/升(12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2次重复测定可诊断为糖尿病。
1.3、当空腹全血血糖在5.6毫摩尔/升(100毫克/分升)以上,血浆血糖在6.4毫摩尔/升(115毫克/分升)以上,应做糖耐量试验。
1.4、当空腹全血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时,表示胰岛素分泌极少或缺乏。因此,空腹血糖显着增高时,不必进行其它检查,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2、尿糖正常值是多少
临床上出现在尿液中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尿,偶见乳糖尿、戊糖尿、半乳糖尿等。正常人尿液中可有微量葡萄糖,每日尿内排出<2.8mmol/24h(<0.5g/24h),浓度为0.1~0.8mmol/L,用定性方法检查为阴性。正常人只有当血糖超过160~180mg/dl时,糖才能较多地从尿中排出,形成尿糖。
尿中出现葡萄糖取决于三个因素:动脉血中葡萄糖浓度;每分钟流经肾小球中的血浆量;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即肾糖阈。
肾糖阈可随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葡萄糖重吸收率的变化而改变。当肾小球滤过率减低时可导致“肾糖阈”提高,而肾小管重吸收减少时则可引起肾糖阈降低。葡萄糖尿除因血糖浓度过高引起外,也可因肾小管重吸收能力降低引起,后者血糖可正常。
3、血糖和尿糖的关系
人体处于相同环境和生理状态时,测得的血糖水平应为:血清≥血浆》末梢全血>静脉全血。因为应用血浆测血糖时对抗凝剂选择有严格要求,所以现在临床多推荐测定血清葡萄糖。静脉血糖值低于动脉血,临床一般不用动脉血。
当一个人的血糖超过肾糖阈时,尿液中就会出现糖(尿糖)。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是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因为尿糖受血糖水平和肾糖阈的双重影响。尿糖出现(尿糖阳性)仅能说明血糖水平超过了肾糖阈。肾糖阈较低的人出现尿糖时,称为肾性糖尿病。肾性糖尿病患者常常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即可证实诊断。
尿糖高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1、食后糖尿:少数正常人在摄食大量碳水化合物后,由于小肠吸收糖过快,血糖浓度升高超过肾糖阈而发生糖尿,即所谓滋养性糖尿。
2、肾性糖尿:肾炎、肾病等肾脏疾病,由于肾小管再吸收糖的能力减低,肾糖阈降低,血糖正常者也可能出现尿糖阳性。少数妊娠妇女也可因暂时性肾糖阈降低而出现糖尿。
3、神经性糖尿:见于脑出血、脑肿瘤、颅骨骨折、脑外伤、麻醉等。这些疾病有时血糖会暂时性升高,伴有糖尿,随着病情的缓解血糖恢复正常,尿糖随之转为阴性。
4、非葡萄糖尿:如乳糖尿,见于哺乳期妇女、孕妇及幼婴儿;果糖及戊糖尿,偶见于进食大量水果后,是非常罕见的先天性疾患。
5、尿糖假阳性:服用大量维生素C、先锋霉素、雷米封、阿司匹林等药物后,可使尿糖呈假阳性反应。
血糖不高尿糖高的原因
1、内分泌影响:
甲状腺功能亢进、各种应激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过多时,尿糖也可呈阳性,但多次检测血糖,还是会发现血糖偏高的。
2、肾糖阈下降:
正常情况下,当血糖超过9~10mmol/L时才会出现尿糖,出现尿糖时的血糖水平称为肾糖阈。年轻人肾糖阈较老年人低,有时会出现尿糖阳性;妊娠妇女肾糖阈下降明显,也易出现尿糖阳性。肾糖阈降低时用尿糖估计血糖水平是不可靠的,这时会出现尿糖阳性而血糖正常的情况。当然,肾糖阈下降的情况也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病,但一般会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如蛋白尿、血尿素升高、浮肿等。
3、一过性尿糖:
有的人(如胃大切术后)进食后糖在肠内吸收加快,使餐后血糖迅速升高,这时会引起一过性的餐后尿糖阳性。
4、尿糖假阳性
有些患者服用氨基比林、维生素C、水杨酸制剂等,常会使尿糖检测呈假阳性反应,但随着尿糖检测方法的改进,这种假阳性已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