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

2019-07-05 21:01:16浏览:344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文章目录一、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1. 黎明现象的症状2. 黎明现象的诊断3. 黎明现象的发生人群4. 为什么会出现黎明现象二、黎明现象

文章目录

一、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
1. 黎明现象的症状2. 黎明现象的诊断3. 黎明现象的发生人群4. 为什么会出现黎明现象
二、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
1. 苏木杰现象的症状2.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三、如何治疗黎明现象

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

“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这一现象最初是1981年由国外学者Schmidt首先提出。

空腹血糖升高(>7~8 mmol/I ),同时不存在夜间低血糖(或者说凌晨3时血糖>6 mmol/L)。它应该与“Somogyi反应”鉴别。Somogyi反应的定义是低血糖后反跳性(交感神经亢进性)高血糖,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7~8 mmol/L)同时存在夜问低血糖(或者说凌晨3时血糖<5~7 mmol/L)。

黎明现象(DMDP)多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中,亦可见于健康人群。应该注意黎明现象(DMDP)与其它原因的清晨高血糖相鉴别,如降糖剂或夜间胰岛素(INS)不足所致夜间基础血糖升高延续至清晨的清晨高血糖、降糖剂过量所致的夜间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Somogyi现象)等。诊断除了解患者有无乏力、心悸、饥饿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睡前尿糖及降糖剂的使用方法外,夜间每1~2小时监测一次静脉或毛细血管血糖,或用持续血糖监测仪监测夜间血糖,根据夜间血糖绘制夜间血糖曲线而作出正确诊断。目前多采用微型试纸血糖仪监测夜间手指毛细血管血糖,比静脉血糖微高,相关性良好。

黎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午夜过后体内生长激素增多(垂体前叶分泌生长激素是有时间节律的),生长激素是促血糖升高激素,血液中生长激素水平升高,需要较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正常人的胰岛B细胞自动分泌较多的胰岛素,所以血糖保持正常值。而糖尿病人的胰岛B细胞功能缺损,尤其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凌晨血糖显着升高,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中亦可出现黎明现象。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

1、苏木杰现象的症状

苏木杰现象表现为夜间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简单地说,也就是“低后高”现象,它主要是由于口服降糖药、胰岛素使用过量或过多的进行体力活动等而导致夜间低血糖反应后,机体为了自身保护,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如胰高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血糖出现反跳性升高。从而会在发生低血糖1~2个小时后出 现血糖升高的现象(即苏木杰氏反应)这种血糖升高的现象可持续数个小时,甚至一整天。

尽管“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在临床上都表现为早晨空腹血糖升高,但两者病因不同,处理迥异,故需仔细鉴别。

具体做法是,患者可从夜间0点开始,每隔2小时测一次血糖,直至第二天早晨。如果在黎明前后发现有低血糖(<3.3毫摩/升),则为“苏木杰现象”;如果此间没有低血糖发生,血糖渐次升高,则为“黎明现象”。

不少糖尿病患者平时只查空腹血糖,并以此作为了解病情和调整药量的依据,这是不妥的。且不说空腹血糖并不能完全代表全天的血糖控制水平,而且,如不注意分辨,有时它还可能给人造成某种假象而误导治疗。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全天候的血糖监测是多么重要,否则很容易被一些假象所蒙蔽,从而导致误诊误治。

如何治疗黎明现象

1、增加进餐次数

一日可以安排4~5餐,减少单餐的血糖负荷。

2、睡前加餐

尽管睡前加餐对控制空腹血糖的益处尚未得到研究证实,但很多医生会建议睡前加餐,理由是睡前加餐会给肝脏传递一个储存葡萄糖而不是释放葡萄糖的信号。你可以通过血糖监测来确定加餐对于控制清晨血糖的作用。

3、晚上运动

下午或傍晚散步对降低晨起血糖大有帮助。

4、改善睡眠

不要熬夜和在夜间23点以后吃食物,消除自身的精神负担,改善夜间睡眠质量。

5、调整药物

除了增加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抑制肝糖输出的二甲双胍的用量,在睡前注射小剂量的基础胰岛素,也可收到良好的疗效,使清晨空腹血糖高的现象得到控制。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并发症

上一篇:

糖尿病有什么特征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