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骨质疏松症在全球最常见疾病中的患病率居第六位,估计全球约两亿人患骨质疏松症。抽样调查显示,我国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12.4%,其中男性8.5%,女性15.7%。
骨质疏松症导致骨折的危险性有增高趋势。据统计,骨质疏松性骨折占骨质疏松症的20%,脊椎骨折、髋部骨折和腕部骨折是其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其中髋部骨折后第一年死亡率达20%,活动功能受限者近50%。欧美国家每年因骨折所花费的医疗开支高达230亿美元。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病率及其医疗开支还将持续上升,而迅速增加的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会在不久的将来超过发达国家。如何正确理解并合理应对这一世界性问题,有关专家在2003年国际骨质疏松大会上给出了一些答案。
北京医院骨科黄公怡教授指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系统的退化性病变。由于骨量的减少和骨质的降低使骨组织机械强度减弱,骨折的易感性明显增高。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骨强度既取决于骨的量,又取决于骨的质。前者是指骨的数量,它决定了80%的骨强度,因而是判断骨强度最重要的因素,骨量减少一直被作为预测骨折危险的主要依据;后者是指骨的微结构、骨胶原成分、骨基质的矿化以及微骨折的修复能力,它决定了20%的骨强度。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量值取决于本人青年期的峰值骨量(即骨量储备);还与老年期或绝经期的骨转换率(即骨丢失速率)密切相关。骨质疏松的发生除了与随年龄增加出现的骨组织生物学退化所导致的骨量丢失、骨质下降外,也与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结构的退化和功能衰退引起人体内在、外在的力学环境变化相关。因此黄公怡教授认为,提高骨量、改善骨结构、防止骨质疏松和骨折发生,可以采用促进成骨、增加骨量或者抑制骨吸收、提高骨矿化的药物,而适度的体育运动、经常的户外体力活动以及一些有效预防跌倒、损伤的措施也都是有益的方法。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伍汉文教授则提出,从胚胎到老年均要防治骨质疏松。他说,人体内总钙量约1000克,分布于骨骼的占99%,表明钙对骨骼的重要性。成人钙的适宜摄入量是每天800~1000毫克,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居民钙摄入量均偏低,每天只有400~500毫克。由于近年来饮食结构改善、蛋白质和维生素d摄入充足,国人肠钙净吸收率逐年有所提高,这对骨代谢是有利的。而经过补钙的孕妇、产妇、新生儿、哺乳期妇女的骨密度值均显著高于未补充钙者,而缺钙和低骨密度值是发生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
早产儿和足月产儿于出生时即有佝偻病者已屡见不鲜,而其母均有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幼儿患佝偻病也比较常见,而骨骼快速生长的第一个时期是出生到两岁。因此防治骨盐不足和骨质疏松必须从孕妇及婴幼儿开始,特别是对于儿童要确保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的足量摄入,这样有益于骨骼发育。
青春期是骨骼快速生长的另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脊椎骨和髋骨的生长速度是平常的5倍,而女孩在这一时期累计的骨量大约相当于绝经后30年丢失的骨量。此时补充适当的钙并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保护骨骼。另外,吸烟会直接影响骨峰值的形成并可能导致成年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增加;酒精对于青少年骨骼发育也存在负面影响;而软饮料会产生牛奶替代效应,即大量饮用软饮料使得富含钙的奶制品饮用减少从而间接导致骨峰值降低。因此,青少年戒烟、限酒、少喝软饮料有助于提高峰值骨量和骨骼强度,从而防治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