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网导读:糖尿病足顾名思义只有糖尿病的人才会生的病。夏季更是糖尿病足的高发期。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预防糖尿病足呢?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如何预防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
1、鞋袜的选择
鞋应宽大、舒适、合脚,使足趾在鞋内完全伸直,并稍可活动,鞋的透气性要好,以皮鞋布鞋为好。不宜穿尖头鞋、高跟鞋、暴露足趾露足跟的凉鞋,切忌赤足走路或穿拖鞋外出,不要光脚穿鞋。提倡穿棉线袜子,袜子要软、合脚,袜子尖部不要过紧,不穿松紧口袜子,不穿有洞或修补不平的袜子。不宜穿着不透风的尼龙涤纶袜。汗多者应多准备几双鞋袜更换,以便保持鞋内干燥,不宜使用爽身粉吸水,以防毛孔堵塞而感染。穿鞋前应检查鞋内有无砂石粒、钉子等杂物,以免脚底出现破溃。
2、控制体重、血糖、血压和血脂
积极治疗糖尿病,严格控制高血糖;合理分配饮食,严格控制高血脂及各种导致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
避免肢端皮肤受损,即使轻微损伤也可导致严重坏疽。不贴有损皮肤的胶布,严禁使用强烈的消毒药如碘酒、石碳酸等,剪脚趾甲不宜剪得太短,应与脚趾相齐。去除老皮时要以柔软的刷子或细致的浮石,海绵轻轻的擦洗。避免烫伤、勿用热水泡脚或用其他的足部保暖装置。
坚持每日运动,如每天坚持小腿和足部运动30-60分钟
轻经按摩足部及小腿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绝对禁止吸烟、喝酒,对防止血管和神经病变有益。
3、每天检查足部情况
每天睡觉前,糖尿病足患者必须要检查足部,看有没有弄伤。最好家人帮忙查找,看有没有伤口,细小的损伤也不可放过。如果病人为独居,就要准备一块镜子,每天照看,包括脚背脚底脚丫都要检查清楚。同时仔细观察皮肤的颜色、温度、湿度,检查有没有水肿、皮损、疼痛程度及血管搏动、感觉、运动、反射情况以及水泡、皮裂、磨伤、鸡眼、胼胝、足癣、甲沟炎等,若发现应及时处理及治疗。
4、保持足部卫生
保持足部卫生:每日温水泡脚,水温不超过43℃,或以手背皮肤可以耐受为宜,浸泡时间不要过长,以5~10分钟适宜,不用刺激性的洗涤用品,洗完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特别注意足趾缝间隙的皮肤保持干燥。
5、保持皮肤滋润
保持皮肤清洁,勤擦洗,并注意擦干皮肤,特别是皮肤皱褶处。勤换衣,衣服宜选择质地柔软、宽松、透气的纯棉制品。因感觉迟钝,易发生烫伤,水温避免过高。
不治而愈的糖尿病
生活实例
多年糖尿病 无需用药了
刘大爷患糖尿病七八年,一直进行胰岛素治疗,并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而且彻底戒掉了多年的烟酒嗜好,血糖控制得还算不错。他经常对别人感叹“要是还能像从前那样,吃喝不受限制,无需打针吃药血糖也不高,那该有多好!”
想不到,刘大爷的愿望最近还真变成了现实。前段时间,虽然胰岛素用量没变,但他却屡屡出现心慌、出汗、饥饿感等症状,经化验证实为低血糖发作。将胰岛素减量后复查,发现血糖还是偏低,他索性把胰岛素全停了,结果血糖仍能保持正常。
血糖正常了 人却萎靡了
一些老病友听说刘大爷多年的糖尿病“不治而愈”,如今不打针吃药,血糖也不高,都纷纷前来向他取经。病友们走进刘大爷的家,眼前的情况令大家大吃一惊一向待人热情、精神矍铄的刘大爷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变得无精打采、缄默少语、步履蹒跚,细心的人还发现他眉毛稀疏,胡须也掉光了,脸上还有些浮肿。据家人介绍,刘大爷最近全身无力、四肢发凉、怕冷、不思饮食、老想睡觉,虽然血糖不高了,可食欲和精神却一天不如一天。家人正想带刘大爷去医院看看呢。
到医院检查发现,刘大爷垂体及靶腺(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的激素均明显降低,头颅磁共振检查显示垂体前叶萎缩,其余各项检查均大致正常。医生告诉刘大爷,他患的是“2型糖尿病合并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同时存在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继发性性腺功能减退。
治疗“新病” “旧病”现形
诊断明确以后,刘大爷使用靶腺激素强的松、优甲乐、安雄(十一酸睾酮)进行替代治疗,半月后症状明显好转,随之而来的是血糖再次升高——“隐形”的糖尿病又现形了。重新恢复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控制良好,原先那个精神矍铄、乐观开朗的刘大爷又回来了。
医生的话
“糖尿病合并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也叫“糖尿病消失综合征”,病因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导致垂体缺血性梗死,致使垂体前叶分泌的各种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等)以及由垂体激素调控的靶腺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水平均降低。而这当中的某些激素(主要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具有胰岛素拮抗作用,能够升高血糖,所以这些激素减少以后,会导致血糖下降及糖尿病症状消失。但这并非是好现象,而是新的疾病掩盖了糖尿病。
在此,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突然自行消失、糖尿病“不治而愈”未必是一件好事,出现这种情况应高度警惕合并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以及胰岛素拮抗激素(如生长激素,皮质醇等)的缺乏,及早去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以免误将坏事当好事,延误了疾病诊治。
脑梗塞应重视
重视小症状
60多岁的李女士前几天偶尔觉得头有点眩晕,同时感觉手和脸上有点发麻,有时不知怎的感觉脚好象不会走路了,往一边偏。但是这些情况都只是暂时性的,一会儿就过去了。她也没怎么在意,以为是自己年岁大了的缘故。后来李女士听到了一个让她震惊的消息:她的同事林先生突发脑梗塞住院了,到现在连话都说不清楚了,右边胳膊腿不会动。林先生是她相熟的几十年的老朋友,思维敏捷、口才极好,与他同龄的人说起他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的。前天他们还在一起打麻将,期间他口若悬河,风采不减当年。据说,当天晚上睡觉前,林先生还是好好的,可是第二天早上,林先生的家人就发现他已经躺在床上不能动了。她不敢相信,脑梗塞有这样厉害?为此,她特地去找一个医生朋友咨询。结果让她大吃一惊:她前几天的一些小状况竟也是脑梗塞的发病征兆。心有余悸的她第二天赶紧去了医院。经过大夫的问诊,发现自己的症状都是脑梗塞的前兆,还有一个病名叫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发病有信号,贵在早发现
脑梗塞的发病和时间有很密切的关系,在临床上发现许多脑梗塞病人发病都在下半夜和早晨,特别是老年人更是如此,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血液粘稠度高,晚间睡眠时,血流缓慢,血液中的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容易沉积,血压也比白天低,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脑梗塞。
脑梗塞发病有一些先兆,如李女士上述的一些症状,还有突发剧烈头痛,短时间语言困难或偏身无力,短暂性视力障碍等等,因为发作后可迅速缓解,常被人所忽视。现在的资料提示:超过1个小时的发作都是脑梗塞了。所以,一定要对短暂性脑缺血提高警惕,及早治疗。如果能够及时地进行治疗干预的话,可以避免脑梗塞的发生。
何为“超早期治疗”
超早期治疗是因为脑组织对于缺血、缺氧很敏感,10余分钟后细胞可能因为缺血缺氧坏死,几个小时后,梗塞的组织不会再重新恢复生命了,但有坏死区周围的细胞还保存着生命,就是医学专业术语“半暗带”.此时若及时治疗,及时地恢复血流,中医养生之道还保存生命的这些细胞是能够逆转再生的,这个关键时间大概就是3~6个小时,因此,脑梗塞的治疗一定要抢在3~6个小时以内进行最好的治疗。当然,对后循环的梗塞,如脑干小脑部位的时间可以延长。这些病人可以进行静脉溶栓或者动脉溶栓治疗。溶栓方法就是输液,目前国内常用的是尿激酶,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
介入治疗是近几年发展的高新技术,医生只在您的股动脉穿刺一个针眼,就可以将治疗器材包括一个微球囊、微金属支架在x线下放入所要治疗的狭窄血管内。如果是单纯病变,使用微球囊扩张就可使血管疏通,有些则需要在扩张后再在狭窄部位放入一个永久金属支架,将狭窄血管重新塑形,保持血管永久通畅,避免血栓形成,改善供血不足。如果已经出现了血栓,应抓紧时间,在发病6个小时之内上医院,采用介入技术将非常纤细的导管放置在血栓部位,溶解血栓,将血管疏通。如果延误了时间,很可能是病人从此偏瘫、失语甚至死亡的沉重代价,所以,我们要把脑梗塞是急症、时间就是大脑这一观点贯彻给读者。
预防措施
1.应积极防治基础疾病 对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要定期测量血压,及早发现高血压和合理治疗。有糖尿病病人需要积极地控制饮食,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要积极治疗。
2.高度重视脑血管病的先兆症状 有效地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由于此病不通过特殊检查不易发现,所以,中老年人一旦出现原因不明的性格改变或头晕,记忆力减退,动作失调,说话含糊不清等症状,要高度重视,不可忽视。除应注意安静休息外,还应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
3.定期进行颈部及颅内血管的检查 如有动脉血管的狭窄,石榴皮的药用价值及时地干预和治疗,在脑卒中事件发生之前做好预防工作。
4.适当锻炼 提倡适度锻炼,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腿。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多入液体的东西,如水,粥,汤等等。
家庭急救措施
1.保持镇定 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必要时可在电话中询问并听从医生指导进行处理。
2.正确地将病人抬到床上 注意不要把病人拉起或者扶起,以免加重病情,最好2~3人同时搬抬,一人抬肩,一人抬托腰和臀部,一人抬腿,头部略抬高。
3.保持病人呼吸道畅通 有呕吐或者昏迷者,将头偏向一侧,便于口腔粘液或呕吐物流出,将病人的衣领解开,取出假牙
4.转运途中避免头部震动 病人担架的褥垫应以厚软为宜,头部要有专人保护,以减少行车的摇摆和晃动。
5.尽量避免给高血压病人舌下含服心痛定 有一些家属在原有高血压病人患脑梗塞时测血压高于正常,快速地给病人含心痛定降压,其实在脑梗塞的急性期对降压是比较慎重的,因为血压过快地降得过低,会造成颅内血液灌注减少,加重病人的病情。
结语:以上是小编为糖尿病患者准备的糖尿病足预防建议,希望对糖尿病能够有所帮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