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网导读:中医有说法怒伤肝、思伤脾胃、恐伤肾。人在遇到一些事情使自己的情绪发生很大的变化的时候,有可能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如何避免这样的伤害呢?
怒气最伤肝 神志安宁养五脏
宠辱不惊 肝木自宁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高兴的事与不高兴的事,被人赞扬的事或被人批评的事;用百姓的话说,就是好听的话与不好听的话。被人宠着的时候,不要太兴奋,否则会忘乎所以;被人贬低的时候,不要太丧气,否则会没有了志气。特别是不可怒发冲冠,人的七情之中,只有怒最厉害。“怒气伤肝”,怒会耗散肝血,助发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就会出现头晕、目眩、失眠等,甚至中风恶疾。如果能宠辱不惊,肝气就会舒条有序,神志就可安宁无恙。
动静以敬 心火自定
动以养形,静以养心。但养形与养心是互惠的,只有形体康健,心情才能舒畅;而心情舒畅,亦有利于形体的健美。喜静则静,喜动则动,动中思静,静中思动。动静结合,身心才能自如。如果动静失于常态,或者形体劳累,就会伤及心血;而劳心过度,血脉不能通畅,形体也会感到疲乏。所以说,血脉的流通,要有“动”以养形;精神的安定,要有“静”以养心。动静有序,才能使心神、心血、心脉三者正常有序地工作。
饮食有节 脾土安和
《黄帝内经》上说道,“食饮有节”是非常重要的长寿因素。胃主纳谷,脾主运化,饮食有节,饥饱适宜,五谷才能化为气血充养五脏六腑;反之,饮食无有节制,太饱则伤肺,太饥则伤气,太酸则伤筋,太咸则伤骨,太甜则伤血。特别是暴饮暴食,烟酒无度,就必然伤及脾胃,脾胃伤了,气血津液自然会减少许多,何谈健康!所以要使脾胃(包括肝胆大小肠)安康,节制饮食是第一要素。
调息寡言 肺金自券
“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虚劳损,内撞鸣。”这是清代中医名家陈修园对肺系疾病因素的总结。调息不当,外卫不固,风寒湿热经常侵犯皮毛,肺的呼吸功能受到阻碍,就会发生气管炎、哮喘等疾患。要使肺金得清,先要调和气息,气息调和好了,肺金自然安宁。中医学认为,肺为发声之腑,说话过多,会伤及肺气与肺阴,出现喑哑、咽痛、语怯等病痛。所以说,保护肺腑,寡言少语与调息适度一样重要,两者均不可偏废。
恬淡少欲 肾水自足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藏于肾。”肾主精气,主生殖与人的发育。人的性欲,不可过纵,亦不可闭欲,而应当是有情少欲。特别是中年以后,房事生活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人的精气神,精是物质基础,肾精充足了,才能有元气,元气充沛了,才能有“神”。如果整天沉醉于色情之中,肾精的过度外泄,必然会使脏腑功能衰竭,免疫能力低下,物质基础的“精”枯竭了,生命也就终止了。所以说“恬淡少欲”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养生先养神
不患失 每个人由于分工的不同,能力的大小,以及社会的需要,人事的变迁,人的一生境遇,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作为社会一分子,对于个人的地位的高低,荣誉的大小,报酬的多寡,享受的厚薄,如能泰然处之,怡然自得,则对养神十分有益。
寻寄托 《寿亲养老新书》说:“凡人平生为性,各有所嗜之事,见即喜之。”龚廷贤《寿世保元》中亦说:“诗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提出发展兴趣爱好是消除孤僻郁闷的好办法。有好琴棋者,有好书画者,有好古玩者,有好花木者,各经嗜好寻求,自得其乐。充实的业余生活,精神有了寄托,能“乐以忘忧”,修身养性,全神延寿。闲暇之时,到大自然中去欣赏那飞瀑流泉、奇峰怪石、绿树修竹、芳草异香、虫吟鸟鸣……使人顿感心爽神怡。良好的心理影响生理,机体各种生命节律与自然相和谐,无形中提高了生命质量、生命的活力,对养神增寿颇为有益。
重养性 古代医家及养生家都强调“养生莫若养性”。养性,是指加强道德修养。晋代养生家葛洪云:“若德行不修,介长年累月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唐代药王孙思邈也指出:“若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人们只要重视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助人为乐,光明磊落,慈悲为怀,不生妒心。与人为善,心理自然处于愉悦平衡状态,身体机能必然和谐,即可内外不为邪所伤而无病。《内经》也提倡“恬淡虚无”、“清心寡欲”。是说要排除一切杂念,使心地清纯如镜。要求人们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事理通达,心平气和,勿让杂念利欲劳心费神。只有做到清心寡欲,没有过多的贪求,才能减少“妄求”,不为身外之物扰动心神,以此而康泰延年。
中和者寿
中和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精髓,儒、释、道三家都极为推崇。古人说:“心平,所以得中和也。”心平,就是要心境平和、宁静。只有心境平和、宁静,才能达到中和的状态。中,指居中,不偏不倚;和,即和谐、协调、调和。《中庸·天命》中认为,心里有喜、怒、哀、乐而不表现出来,就是中;虽然表现出来,却能够有所节制,就是和。所以古人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古人将中和提升到天地万物根本之法的高度,并且以此为修身延寿的法则。古代养生家认为,在感情上经常保持中和的状态,生活中就能不受情欲之弊的制约,不患得患失,这样,人的精、气、神就能保持从容和缓,人就会长寿。
养生需要大智慧
中医养生博大精深,中医养生的精髓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则:
1.中庸之道:中庸原意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用于养生不外乎要求平衡适中,避免极端化、绝对化。如绿豆汤、茄子、柿子椒、白萝卜等本是好东西,可一些“伪大师”将其功用无限夸大,说其可替代药物行使治疗作用,这就成了十足的谬误。
2.天人合一:养生要符合自然规律,要与时令、环境、社会统一协调。如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黄帝内经》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季节为例,人必须顺应四季的规律,应时而动,别跟自然规律“对着干”。如“春捂秋冻”、“冬吃萝卜夏吃姜”等。
3.力求简单:有人分析了近千名长寿老人的养生秘诀后,发现了共同的一点:简单。唯有简单才能长期坚持,最终获得高寿回报。可见,“大道至简”的人生哲学也适用于养生。难怪中医强调,抓住本质,化繁为简。
4.融于生活细节:一些人出门必坐车,上楼必乘电梯,却在下班后匆匆赶往健身房。只有平时将养生生活化,融于吃、喝、拉、撒、睡、行、动、坐、卧、走等细节中,才可获得“积小善而成大善”的最大效果。
5.与纠正恶习结合起来:一些人边练瑜伽、吃药膳、做气功,边照样熬夜酗酒、饮食不规律,养生效果几乎全被不良习惯抵消了。中医讲求“治未病”。“治未病”的要诀之一就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药王孙思邈称其为“养性”,此乃获得健康的又一大法宝.
6.“审因施养”与“辨证施养”相结合:中医强调养生不拘一法一式,突出个体化。你需要重点锻炼形体,他需要着重调理饮食,我需要重点调理精神,而整齐划一或盲目跟风的养生法则都是大忌。
结语:你知道什么叫做中医五脏养生吗?那么你是否学会如何运用五脏养生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