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网导读:日本研究数据显示,一旦患上“糖尿病”,将引发众多的并发症,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尤为严重,可出现白内障、青光眼、干眼病,严重者可诱发失明。另外在糖尿病的治疗中糖尿病患者要有抗栓意识,生活中,糖友在驾车时如疑有低血糖,应立即停车,进食快速作用的糖。
可致失明的糖尿病
很多糖尿病患者往往只关心自己的血糖控制水平,忽略了定期去检查眼睛,然而,很多眼科疾病恰恰与糖尿病有很大的关系。
血糖的不稳定会使眼房水折射力升高,可以引起眼部屈光的改变,如近视力、远视力的减退,提早出现老花。随着病程的进展,可以引起白内障、青光眼、干眼病等。最为严重和棘手的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人视力恶化的“罪魁祸首”,做一个简单的比喻:眼睛犹如一台精密的照相机,视网膜就像我们装进相机的底片,若是好的底片拍出来的相片当然是缤纷的多彩世界;但若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就好像相机装了发霉过期的底片,所以原本应是多彩的人生就失色不少
据国外权威机构报告称,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的失明几率高25倍。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成为仅次于老年性视网膜变性之后的四大致盲因素之一,但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而且早期预防的花费要远远低于晚期治疗的费用。
因此,糖尿病患者对眼病的预防尤为重要,可以有效避免或者延缓眼病的发生。患者应定期扩瞳做眼底检查,必要时可以做荧光眼底造影以发现早期病变
白内障跟糖尿病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血糖数值时高时低,容易造成晶状体水肿,使得内部纤维结构破坏,所以糖尿病患者比正常人更早出现白内障,一旦有了白内障,发展得也比正常人更快,所以患者要注意随访,选择合适的时机手术
糖友要有“抗栓”意识
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3-5倍,脑梗死风险增加2.5-3.7倍。这些高风险的主要“推手”之一就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血栓,而血栓是心血管疾病、脑梗死事件发生的罪魁祸首。积极采取抗栓治疗有助于减少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及肾病的发生,降低心梗、脑梗风险,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血液中的血糖升高,对血小板来说并不是好事。长期高血糖使血小板粘附功能增强,凝集能力亢进,同时糖尿病患者的血液黏稠度都比较高,在这样的体内环境下,血小板更易黏附聚集,促进血栓形成。血栓发生于心脏血管,会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生于脑血管,则导致中风、脑梗死;发生于四肢血管,则引发外周动脉疾病,导致腿脚坏死。
新版《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在2型糖尿病抗血小板治疗中指出:“糖尿病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是发生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包括脑梗、心梗在内的心脑血管事件。”“无血栓、无事件”,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关键一步是阻止血小板凝集,防止血栓形成,而抗血栓最经济、最有效的药物是小剂量阿司匹林。
近年来,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意识逐渐增强,但对于阿司匹林片的应用意识还有待提高。特别是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40岁以下合并高血脂、肥胖、吸烟、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其中一项或一项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遵照医嘱服用。服用方法通常是长期小剂量(75-100mg),每天服用一次阿司匹林肠溶片,可达到良好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糖友驾车需注意哪些要点
国内没听说过糖尿病人不能开车。但在西方国家却确实有此问题。例如用胰岛素的糖尿病人不能取得州际公路职业驾驶执照(相当于我国长途车驾驶员)。近年我国有车族发展非常快,而这些人多是经济条件好、大腹便便的中年人。他们的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等的发病率相当高,就会遇到这问题。
“糖友”开车时如感到头昏、出冷汗,最好把车停下来,测一下血糖,如在5毫摩/升以下就要当心,应吃快速作用的糖,如糖块或含蔗糖饮料等。
有人以为糖尿病人不能驾车,可能因其并发症,如失明、尿毒症、截肢、心肌梗死、脑中风等。其实不然,有车族患的糖尿病大多数是早中期。所以从上例可以看出,影响驾驶的不是血糖高了,而往往是血糖低了,这是由药物引起的。
国外研究结果表明,开车时因低血糖而神志不清发生撞车、违章的比例,1型糖尿病较无糖尿病者明显增多,因此,1型糖尿病人开车前测一次血糖,开长途车则在途中还要测一次。如血糖低于5毫摩/升,就不要开。如疑有低血糖,应立即停车,进食快速作用的糖,待血糖及神志完全恢复正常后才能再开车。
总之,把血糖控制在适当范围,“糖友”完全可以安全驾车。但血糖不论是太高还是太低,都是不利于驾车的。
因有些病人无头昏、出汗、心悸等低血糖症状,可直接进入神志不清阶段,称为“无症状的低血糖”,不查血糖不能发现。总之,把血糖控制在适当范围,完全可以安全驾车。但有了糖尿病却不及时诊治,不查血糖,不论是血糖太高还是太低,都是不利于驾车的。
结语: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药注意不暴饮暴食,菜肴少油少盐、吃饭要细嚼慢咽。另外要注意糖的摄入,不能直接食用蔗糖和葡萄糖,果糖是可以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