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导读:中医养生讲究顺应季节的变化,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说。养生要遵循这个方法,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那么时值秋季,秋冬季节如何养阴呢?下面教你7妙招!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阴阳之气随着四时季节的变化而消长,这也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圣人是春夏养护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秋冬养护阴气,以适应收藏功能的需要,用这样的养生方法来顺从自然变化的规律,就能和万物一样自然而然地随着生、长、收、藏的生命运动节律来生活。
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戕伐生命的根本,损害人体真元之气。所以说阴阳四时,是万物始发与终结的规律,是生存与死亡的本源。违背了四时阴阳规律,就会产生灾害,顺从这个规律,就不会罹患严重的疾病,也就是有得于养生之道了,有智慧的人能够按规律去做,愚昧的人则常常背道而驰。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意义在于利用自然界四时阴阳来调整、充实人体之阴阳,使之恢复阴阳的动态平衡。一般来说,人体的阳气不足,可借助春夏的阳热之气来温养;阴精不足,可利用秋冬收藏之气以涵养。阳虚者,可于春夏季节,借助自然界阳气生发之势,再给予适当的养阳之品,从而起到更强的补阳作用,春夏养阳即所谓“冬病夏治”。同理,秋冬养阴,亦是此理,即所谓“夏病冬治”。这也正好合“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农谚。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按照季节变换进行养生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春天的郊游、踏青,既可愉悦身心,又可使人们摆脱寒冷季节畏缩、慵懒的状态,焕发人们积极向上的热情,从事同样的体育运动也变得更加灵活;秋冬是收获、收藏的季节,我国各地都有“贴秋膘”的说法,其实就是一种保养脏腑,充盛形体的很好的保健方法,既可补充一下在繁忙的春夏因剧烈活动而消耗的营养物质,又可帮助抵御秋冬的寒冷,为来年储备体力、精力。
秋冬季节如何养阴?
秋时阴收,冬时阴藏。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因此,秋冬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1、谨慎起居
古人云:“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可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可舒达阳气。但起床时不宜过猛过急,可适当再赖床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筋骨,对预防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脑血管疾病在秋末冬初发病率较高,发病多在长时间睡眠之后。这是因为在睡眠时血液流速变慢,血栓容易形成之故。
2、睡卧头向西
关于睡眠时卧的方向,古人提出“秋冬向西”的观点,如《千金要方·道林养性》里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老老恒言》引《记玉藻》:“凡卧,春夏首向东,秋冬首宜向西”。原因是春夏属阳,头宜朝东卧;秋冬属阴,头宜朝西卧,以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3、勤喝水
水是生命之源,也最能养阴。秋冬季节天气干燥,更要随身带着水杯,及时补充水分,而不要等到口干舌燥时再猛喝一通。想要赶走“秋燥”,除了喝白开水外,还要利用好一个“宝贝”——蜂蜜。早晚将蜂蜜直接调入温水中饮用,更能起到润肠通便、养阴润燥的效果。
4、滋阴润肺
秋燥易伤津液,秋季以肺脏当令,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原则。《素问》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已之,以补益精气。”秋季气候干燥,而多数蔬菜、水果等有滋阴润燥、清热通便之效。另外也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芝麻等清补之品,以顺应肺脏清肃之功。少食辛辣煎炸食品,以免助燥伤阴。室内要保持一定湿度,适当补充体内水分,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以养阴润燥。饮用时要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原则。为防皮肤干燥,可涂擦各种护肤霜;口唇干裂者可涂润唇膏。
5、调精神
心藏神,神安则寿。倘若不知调摄精神,则精血渐耗,形体衰败,老衰立至。应做到安然恬静,虚怀若谷,无过多奢望,无过度思虑,尤其不宜动怒。因怒则气机上逆,每易耗伤肝血,损及阴精,甚则阳亢化风,而可诱发眩晕、中风等病。
6、节房事
人体的精气宜藏不宜浮,宜秘不宜泄,精气秘藏则气足神旺,健康无病。秋冬之令,应注意顺应自然界主收主藏的规律,节制房事,蓄养阴精。
7、吞咽津液
以养阴具体做法是:“每日闲目息心而坐,心注肺中,咽津送下丹田者十二口,以双手攀足心者三次,候气定,再如前咽津,送下丹田者七口而后止,永无燥热之病。”常常多咽唾液,有益于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