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针灸特殊情况应对措施

2019-07-09 19:14:47浏览:201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养生导读:中国古代人民很早以前就采用针灸方法保健强身,针灸虽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为此
养生导读:中国古代人民很早以前就采用针灸方法保健强身,针灸虽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为此,应了解一些针灸特殊情况处理方法。

一、针灸特殊情况:晕针

1、症状:针灸时,病人突然出现头晕眼花、出冷汗、胸闷、恶心、心慌、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晕厥、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细欲绝等症状。

2、措施:发生晕针反应,应立即出针,让患者平卧,头部稍低,给以温开水或糖水,一般静卧片刻即能恢复。严重者刺人中、涌泉、足三里、内关,灸百会、关元等穴,必要时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二、针灸特殊情况:滞针

1、症状:滞针常由病人精神过分紧张而致肌肉强烈收缩,可行针时捻动幅度过大,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滞针表现为针体在体内捻转提插滞涩、困难,甚至不能出针。

2、措施:用手指在滞针部位轻轻叩打,使紧张的皮肤和肌肉缓解,或在滞针的针柄上施灸,或在滞针附近的穴位另刺一针,即可缓解滞针现象。如因单向捻动幅度过大,可将针向相反方向捻转,待针体松动后即可出针。

三、针灸特殊情况:弯针

1、症状:弯针是由病人在留针过程中,突然变动体位,可操作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所致。因针身弯曲在病人体内,可风针柄改变了原来的刺入方向,捻转和出针均感到困难,病人感觉疼痛。

2、措施:在处理弯针现象时,要顺着弯针方向,边捻转边将针取出,不可用力拔针。若由于病人体位变动造成的弯针,令病人恢复原来的体位即可。



四、针灸特殊情况:折针

1、原因:折针最易发生在根部。如果针具的质量欠佳,可针体被腐蚀生锈,或针刺手法过重,病人因强刺激而肌肉突然收缩等,均可引起断针。

2、措施:折针时,如果针身残端露于皮肤之外,应嘱病人不要变动体位,用镊子下压残针周围皮肤,使针体暴露,再用镊子夹出。如残针完全陷入皮肤,针尖到达对侧皮下,可揉按断端针孔,使针从另一端透出皮肤,随之拔出。如以上方法均不能取出者,应采取手术方法,将针取出。

五、针灸特殊情况:断针

1、原因:断针是指针体断在人体内。多是由于针具质量有问题,进针前失于检查或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穴位。有时留针时随着患者变换体位,对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而造成。

2、措施:发生后态度要镇静,嘱患者保持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层陷入。根据断针的位置深浅,可用手指、镊子、手术等方法将针起出。为了防止断针,针刺前应认真检查针具,针刺时不要将针身全部刺入穴位,同时要及时正确处理弯针、滞针。


六、针灸特殊情况:血肿

1、原因: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一般是在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接着出现皮肤青紫。

2、措施:微量皮下出血而致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按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以上异常情况临床上是很少发生的。而且在发生前医生都会做好预防措施。即使偶尔发生,医生也会很快做出正确处理,不会影响疾病的治疗,请家长们放心。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增加铁摄入量有助降低经前综合征风险

上一篇:

不明原因急剧消瘦要小心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