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倩
基本医疗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核心指标之一。四川省乐山市有4个贫困县、259个省定贫困村,曾一度面临乡村医生“招不来、引不进、留不住、考不上”的尴尬境地。而今,通过订单定向培养,这里村村建起了卫生室,有了村医。
贫困村有了家庭医生
“你的血压有点高,平时要注意饮食清淡,少吃盐。另外,还有点腰椎间盘突出,最好睡硬板床。”7月的乐山,阴雨连绵。这天,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荣丁镇后池村村医潘志美背着医疗箱来到彝族村民鸟拿妈麻的家中回访。对于这样的到访,村民并不感到陌生。
“以前村里没有医生,去最近的镇上看病来回也要1个多小时,还要花50元路费,有时生病了就干脆拖着耗着。自从村里设了卫生室,我们都有了家庭医生,看病太方便了,再也不用跑那么远了,有时一个电话,村医就直接把药送到家里。”鸟拿妈麻说。
后池村的彝族村民占了74%,他们健康素养偏低,全村109户贫困户中,四成均为因病致贫。1年前,潘志美考取了村医资格证后被分配到这里,负责该村基本医疗卫生、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扶贫和生育秩序整治等工作。
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是四川省深度贫困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去年,县政府针对实际情况,印发了《马边彝族自治县实施卫生计生人才振兴工程九条措施》的通知。该县委书记郭正强介绍,文件中提到“按每千服务人口1名合格村医标准配齐乡村医生”,并明确建立乡村医生退出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对符合参保基本条件的在岗乡村医生,给予一定补助,鼓励乡村医生积极从事计划生育、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以潘志美为例,每年除了基本药物制度补助、基本医疗服务补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按40%的比例下沉的收入外,假如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或及格,还能额外获得1万元或5000元的奖励资金。
乐山市委常委、副市长胡强强说,马边彝族自治县在提升乡村医生待遇上探索出了很好的做法,一方面落实国家政策,另一方面根据基层实际情况加大奖励和补助力度,通过营造舆论和社会氛围提升乡村医生对职业的认同感,让这批人才队伍稳住了。
“空白村”缺口补上了
多年前的潘志美并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村医。那时的她和山区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踌躇迷惘,看不到出路。直到4年前,一则偶然看到的“民族医士班”招生简章改变了潘志美的人生轨迹。
“‘民族医士班’由市、县政府出资,依托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和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定向为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金口河区、沐川县4个贫困县(区)培养中专学历医学生。”胡强强说,之所以开展这个项目,是因为2013年调研时,发现全市2032个行政村中有近500个行政村没有乡村医生,几乎占了1/4,形势十分严峻。
胡强强介绍,“民族医士班”两年内共招收了200名学员,均来自没有乡村医生的“空白村”。通过3年的正规中专学历教育,学员可获得中医学中专毕业证书,毕业后全部回户籍所在行政村从事乡村医生工作。几年时间,乐山市民族地区的“空白村”已被填满,“一村一医”在民族地区成为现实。
“当民族地区‘空白村’缺口被填满后,我们开始瞄准非贫困地区。”从2016年起,在“民族医士班”取得明显效果后,乐山市政府面向市内其他非民族地区继续举办“乡村医士班”。截至目前,已免费定向培养了474名乡村医生。胡强强表示,到2020年,乐山市将全面消除医疗“空白村”,让每一个行政村都有一名合格的、能留得下的乡村医生。
让乡村医生“用得上”
今年24岁的周伟超就是该项政策的受益者。6年前,初中学历的他正好赶上了这个机会。通过3年“民族医士班”的学习,周伟超顺利毕业并考取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成为马边彝族自治县下溪乡珍珠桥村的一位村医。
“当时得知政府有这个计划后就报名了,特别珍惜这个机会。在校时我们的课业压力不算小,因为自己起点低,所以学习更加刻苦。我非常热爱这份工作,目标就是当一名好医生。现在,我和当地村民相处得就像家人一样。”周伟超略带腼腆地向记者展示了去年获得的“马边十大最美医生”证书,黝黑的小脸难掩开心。
为了确保学员能胜任乡村医生岗位,市政府和相关医学培养院校在教学质量上也花了不少心思。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教务科科长陈梅芳介绍,学校从师资配备、教学设施设备、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对定向委托培养班进行了重点保障,尤其在课程建设方面,专门调整了中医专业的教学计划。针对乡村医生面临的工作环境和他们的服务对象特点,学校开设了30多门课程,除了中医、西医、基本药物安全等基础课程外,还增加了中医药适宜技术和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更加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的提升,把学生培养成为基层实用性强的本土化技能人才。
“近几年,学校通过开展校地合作、订单培养办学模式,已经为四川省绵阳市、乐山市、宜宾市、凉山州等地培养了700多名中医人才。”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党委书记张美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