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访专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营养中心主任 李兆萍
有些人常常纠结于吃什么和吃多少。食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吃自己喜欢的食物的前提是要对健康负责。除了身体需要吸收的能量和营养之外,需要把多余的物质处理掉, 以保持收支平衡。例如要采取运动或其他的干预方式,让那些机体不需要的,或对机体有伤害的东西离开自己的身体。
身体就像一部车,它的容量有限,不能无限度地往里塞东西,即使是好东西若不被消耗掉,负担也会越来越重,总有一天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以糖尿病为例,大家都对血糖非常重视,很多患者每天都要测血糖。在欧洲和美国,血糖控制工作做得非常好,但是几十年下来,人们发现控制血糖虽然让小血管疾病有了改善,但大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中风等的改善却没有那么明显,死亡率也没有明显下降,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现在临床上使用的绝大多数降糖药(二甲双胍除外),都是把糖从血液赶到身体的其他地方,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糖在体内会变成甘油三酯,这些脂肪会储存到皮下,表现为超重或肥胖。但是,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亚洲人,体内皮脂库的容量非常小,所以储存的脂肪就很有限。如果糖尿病患者继续吃降糖药,更多的糖从血液中被赶出,也不能储存到皮脂中,那么生成的甘油三酯就会来到腹腔。然后,脂肪会进入肝细胞中,导致脂肪肝,并产生慢性炎症。如果肝脏也存不下越来越多的脂肪了,那么它们就会到其他脏器,包括胰腺、骨骼肌,甚至心肌。
在美国,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很多原发性或原因不明的心力衰竭,现在看来就是和肥胖有关。因为脂肪进入了心肌细胞,影响了心脏的收缩力,心包表面的脂肪细胞还有内分泌功能,这些原因导致了心力衰竭。
由此可见,吃进去的食物如同体内多出的糖一样,一定要收支平衡,才有利于健康,如果入大于出,其危害就会一直存在。
过去人们都认为,吃进什么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它能不能吸收到血液中去。在做研究的时候也一样,科学家关心的是某种物质的血浓度是多少。但是,现在看来,光看血浓度是不够的,还要考虑肠道菌群的作用。
人身体中存在的细胞,有90%不是自己的,而是属于皮肤和肠道中微生物的。可以说,人是被微生物包围着,甚至控制着。消化道里的细菌不但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出起了很大的作用, 而且对身体功能起着调节作用。当你饮食不当的时候,菌群发生变化,就会引起体内炎症, 以及急性和慢性疾病。比如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医常用的石榴皮可以有效调节肠道菌群,其作用比市场上的任何益生菌都好。
膳食纤维的作用也很重要。过去我们认为,膳食纤维被人吃进后,主要起的是机械性作用,如促进胃肠蠕动,调节胃肠道功能。但现在科学家发现,纤维素的作用要远远多于这些。膳食纤维中的低聚糖对胃肠道菌群的调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让细菌产生短链脂肪酸。这些短链脂肪酸一方面被吸收到血液中,另一方面与胃肠道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和树突细胞直接发生关系,不仅对消化系统,对整个人体的代谢都有非常强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