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糖尿病一定有征兆?NO!

2022-09-08 23:21:28浏览:4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一直以来,糖尿病被称为“富贵病”,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已深入寻常百姓家。虽然糖尿病常见,但人们对其还是存在种种误解:“糖友不能吃水果”、“打胰岛素是最后治疗

一直以来,糖尿病被称为“富贵病”,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已深入寻常百姓家。虽然糖尿病常见,但人们对其还是存在种种误解:“糖友不能吃水果”、“打胰岛素是最后治疗阶段”、“降糖药有副作用”……对于这些传言,真相到底是怎样呢?





形势严峻:两个老人,一个是“糖友”

据2007年和2010年全国两次大范围的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9240万人,20岁以上患病率为9.7%,15.5%的人群血糖偏高临界于患病边缘。或许这个数字还不足够吓人,但内分泌专家表示,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也上升,两个老年人当中就有一个是糖尿病的“后备军”。


危险因素要留心:
1. 患有代谢综合征(腹部肥胖或超重,脂代谢、血压、血糖等均异常)
2. 超重、肥胖,超重或肥胖通常用BMI指数(体重/身高)2来衡量,超过24为(超重),超过28为肥胖
3. 日常饮食热量摄入超标,经常久坐,体力活动少
4. 患有抑郁症,长期服用抗精神病、抗抑郁药物


随着糖尿病在我们生活中“蔓延”,人们对糖尿病的关注也渐渐增多。上网一搜,关于糖尿病的宜忌多不胜数,那么,到底哪些才是可靠的呢?


误区1:糖尿病一定有征兆



提及糖尿病的症状,不就是“三多一少”吗?然而,只有少数糖友会表现出“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症状,更多的糖友是患病而不自知。


李万根称,“三多一少”是1型糖尿病当中典型的表现,患者还会明显感觉到乏力、口干、头晕等不适,这类糖友以青少年为主。然而,对于中老年占多数的2型糖友“大军”,常常是“后知后觉”,在出现一些并发症时才恍然大悟。据统计,大于10%的老年人都是因为血糖突然增高造成不适,如出现手脚麻木、视力下降等症状,前往就医时才发现病情。“糖尿病对神经的损伤是最明显的,容易引起神经的病变。”李万根说。因此,高危人群定期查血糖很重要。

误区2:降糖药让肝肾“很受伤”


“降糖药吃多了会伤肝肾,我还是少吃点吧。”这是不少糖友的自白。李万根表示,这是一个颠倒概念,对肝肾造成损伤的是高血糖,而并非降糖药。从长远考虑,用药可以很快控制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次,用药的不适应期一般不会很长,往往一个月左右就会适应了,并且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出现不适反应。


另外,服用降糖药也是糖尿病的保健方法之一。因为病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病,其治疗是一种抗衰老的治疗,不是去除疾病,而是控制疾病,简单理解就是调整和保健。所以,不要认为所吃的药是治疗疾病的,它是控制疾病的,将疾病的危害降低到最低,这就糖尿病保健的手法之一。


误区3:胰岛素是最后“救命稻草”



一些糖友获知自己仅靠吃降糖药无法降糖,需要注射胰岛素了,心想“我的病情不会越来越严重吧”,越想就越害怕。李万根表示,对于1型糖尿病来说,因为发病时体内的胰岛素已经完全没有了,所以从一发病的时候就需要打胰岛素针补充胰岛素。而对于2型糖友来说,发病时体内还会自行产生胰岛素,只是胰岛素产量不足,不能达到降低血糖的分量。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一般分三步走。


首先,确诊糖尿病后,若血糖不是很高,会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控制血糖,如饮食调整和运动锻炼等,理想的情况下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一个点。


第二步,若通过生活方式血糖还不能很好地控制,就需要药物治疗了,最常见的就是二甲双胍等降糖药。在这个阶段,饮食需要得到控制,尽量少摄入含糖量搞的食物等。


第三步,体内胰岛素缺乏,单靠吃药已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了,就需要通过打胰岛素针补充体内的胰岛素。然而,打胰岛素针不等于糖尿病病情恶化,很多患者打了胰岛素针之后血糖控制得反而比之前好很多。因此,不应该把打胰岛素针当成是最后的“救命稻草”,这只是治疗的一个阶段而已。


误区4:水果易升糖,应少吃





七旬的张婆婆是一个患病10年的老糖友了,自确诊患病以来,张婆婆在饮食上很注意,凡是含糖分高的食物一律不碰,就连水果也被列入了张婆婆的“禁食”名单中。

像张婆婆这样与水果划清界限的糖友不在少数,这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把医生建议尽量少吃含糖食物简单地理解为有甜味的食物。不少糖尿病人都认为水果含有糖分,于是患病后就不敢再碰水果。


下一篇:

营养治疗“早期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疗效明显[邓宇虹:广医二院]

上一篇:

困扰糖友的饮食管理问题,答案在这里有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