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不久前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北京市2014年度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报告显示,以体质指数BMI为判定指标,北京市18~79岁常住居民的肥胖率为21.9%(BMI≥28.0),另外还有35.6%的人超重(BMI介于24.0~27.9)。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成人体重是超过健康体重标准的(BMI介于18.5~23.9)。其中,男性体重超标的比例高于女性,50岁之前男性的肥胖率高于同年龄组的女性;郊区成年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高于城区居民。
原因
吃的热量太高+坐的时间太长
肥胖人群中,只有5%左右是因为患有内分泌疾病或别的特殊病因引起的,其他的95%都是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发生的最根本原因是能量的摄入超过能量的消耗,最终导致体内脂肪过多蓄积,逐渐形成超重乃至肥胖。
肥胖的发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首先,单纯性肥胖具有遗传倾向,不过,遗传因素在肥胖的形成过程中只发挥20%~40%的作用,更多的是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现在人们的膳食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高蛋白质、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摄入量增加,能量的总摄入大增;不吃早餐、晚上吃得过多、频繁选择高热量快餐食品、进餐速度快、在外就餐增多、喜欢零食等行为习惯,也是肥胖发生的重要因素。
在热量摄入过多的同时,人们的体力活动越来越少。首先,久坐式的工作岗位增加,职业性体力劳动减少。其次,电器自动化让家务劳动的强度降低,家务劳动量随之减少。第三,私人轿车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走路、骑车越来越少,开车日益增多。第四,电子产品的发展,也改变了许多人业余时间的休闲方式,看电视、上网、打游戏、玩儿手机已悄然取代了传统的散步、打球等。
后果
心脑血管病和癌症都增加
体重超标使得肥胖者发生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某些癌症的风险高于体重正常的人。如超重者高血压的患病率是体重正常者的2.5倍,肥胖者高血压的患病率是体重正常者的3.3倍;超重者和肥胖者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是体重正常者的2~3倍;体重超标者血脂异常的检出率是体重正常者的2.5~3倍;BMI增高更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内分泌有关的癌症,如女性绝经后的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宫颈癌和男性的前列腺癌,以及结肠直肠癌、胆囊癌、胰腺癌和肝癌等消化系统癌症,这些癌症的发病率与超重和肥胖是正相关的。
值得关注的是,中心性肥胖者(腰围粗大者,男性超过85cm,女性超过80cm)比全身性肥胖者(BMI超标,腰围不超标)有更高的疾病危险。
减肥办法
热量减少+中等强度运动
减重没有捷径可言,唯有控制饮食增加运动,让身体实现热量负平衡,才能让体重慢慢处于下降的趋势,并长期保持下去。药物、针灸、单纯节食,都不是减肥的长久之计。
要科学减重,首先要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减重不能贪图快速,在低热量膳食和适量增加运动的情况下,每周减重0.5公斤是适宜的。
其次要控制饮食。推荐减重者每天从膳食中摄入的能量应比原来平均减少1/3,或者比原有膳食习惯摄入的热量减少300~500千卡。300~500千卡的热量,是多少食物呢?100g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热量是468千卡;100g的红烧肉,热量是658千卡;1块80g的巧克力蛋糕,热量是350千卡。控制热量的同时,要保证食物品种多样,避免因减重造成营养失衡或营养不良。
第三要适量增加运动。按照身体状况、减重目标、工作强度、个人兴趣,制定最适合自己的、能够持之以恒的中等及以上强度的有氧运动计划,并循序渐进地执行。从小运动量开始,每次至少10分钟,全天累计30分钟,待适应后再逐渐增加强度和时间。在运动中感觉到心跳和呼吸加快,心率维持在100~120次/分钟,用力但不吃力,可以随着呼吸的节奏说话聊天,但已不能唱歌,则运动的强度已达到中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