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中医各家学说》教材将中医学术流派分为七大派,即伤寒、河间、攻邪、丹溪、易水、温补、温病学派。但笔者认为,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二版《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四大流派划分法执简驭繁,纲举目张,更便于读者对中医主要学术流派的把握。
中医学术流派的四大流派划分法又分为突出“治疗大法”的伤寒温病派和突出“病性病位”的河间易水派。伤寒温病派分为以“六经辨证”为治疗大法的伤寒派、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为治疗大法的温病派;河间易水派又分为侧重“从病性入手”进行病性病位辨证的河间派、侧重“从病位入手”进行病性病位辨证的易水派。
“六经辨证”伤寒派 以“六经辨证”统摄病性病位辨证的独立体系,代表作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代表人物张仲景以“寒邪”为例进行阐释,故后人习惯称张仲景为伤寒派。
“卫气营血”温病派 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统摄病性病位辨证的独立体系,代表作有叶天士的《温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代表人物叶天士、吴鞠通以“温热、湿温等”为例进行阐释,故后人习惯称其为温病派。
“病机气宜”河间派 侧重从“病性(六气等)”入手,进行病性病位辨证的独立体系,代表作有刘河间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代表人物刘河间、朱丹溪、 张子和分别以“火热病机、火盛伤阴、表里实证”为例进行阐释,故后人习惯于称刘河间为寒凉派、朱丹溪为滋阴派、张子和为攻邪派。
“脏腑标本”易水派 侧重从“病位(脏腑等)”入手,进行病性病位辨证的独立体系,代表作有张元素的《脏腑标本药式》等。代表人物张元素、李东垣、薛立斋分别以“脏腑、脾胃、肾命”为例进行阐释,故后人习惯于称张元素为易水派、李东垣为补土派、薛立斋为温补派。
当然,各个学术流派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比如河间派侧重于“邪去正自复”,易水派则侧重于“正复邪自去”。侧重不同,异曲同工;风格虽异,殊途同归。以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先生为例,虽然他是全国公认的“卫气营血温病派”名家,但在其著作《时斋医话》中也强调:“病有千端,治法万变,莫不统寓于‘六经’之中。”其“温病学说”与“六经伤寒”融会贯通,殊途同归。孔伯华先生青年时曾在“脏脏标本易水派”的发源地河北易县生活和学医,对脏腑及脏腑病研究很深;但他也特别推崇“病机气宜河间派”,对刘河间的再传弟子朱丹溪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之论颇多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