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华北、华东等地的医院学习期间,我感受到经济发达地区中医药发展速度很快,规模很大,但也有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出现。在中医药推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与辨证论治背道而驰的方法和理念,如何把握和处理好这一矛盾,关系到传统中医药的存亡。笔者在这里列举当前常见的中医药错误治疗取向,与同仁共同讨论。 百病一方投 辨证论治的精髓是综合分析各种证候表现,作出准确的证候诊断,有针对性地选方用药。但有人用一个方子以应无穷之病症,果真如此吗? 中医临床上出现了将成方或自拟方(汤剂)的使用混同于中成药的情况,即以一方包治百病,致使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淡化,中医药理念被西医同化,中医药变成西医思维主导的一类治疗成分。然而,没有经过中医四诊和辨证的中药治疗,在患者身上所起的作用渺茫;同时,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中西医药杂投,中成药的治疗范围和作用被吹得神乎其神,对患者脾胃的损害却是显而易见的。 中药担着走 可能是受西医学的影响,从南到北,时下盛行按疗程来开中药,以7天或10天为一个疗程,一次少则5剂,多则10剂,7剂最为普遍。如一次连开几个疗程的中药,患者拿不动,有人甚至拿木棍担着回家。中医大处方问题,反映出漠视中医经典和古训及对中医理论的一知半解;或因贪图财利,不仁不义,流俗成弊,贻害病者。 纵观古今名医验案,一次开药一般都是1~3剂,伤寒方大多是1剂,煎煮后分3次服用,温病急性期更强调一天内数次换方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药和剂量,并避免方药无效贻误病情,或某些药物过服出偏。如患慢性病确实需要较长时间服药者,宜予丸、散小剂,以顾护脾胃。 银针扎满头 在华东某医院国医堂小儿脑瘫治疗中心,孱弱的患儿个个头上刺猬般地扎满了银针,惨呼号哭之声不绝于耳,令人不忍目睹。这可能是所谓的头针疗法,可以说是由西医理论派生出来的中医新技术。但从中医辨证论治角度而论,未必适用于如此小的患儿。 西医认为,脑瘫病位在大脑,但中医理论认为小儿脑瘫属五迟五软范畴,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虚弱有关。小儿惊恐哭闹,神气不定,为用针之禁,如此重加针刺,实在不敢苟同。 火炉大加灸 我国南方天气酷热多雨,地热蒸湿,加之时下人多饱暖,甘饴自奉,故湿热实证体质居多。华东某地素有“火炉”之称,盛夏炎暑逼人,人们体若燔炭,滴汗成雨。暑热本身易伤津耗气,医院针灸科却大加火灸,以热治热,其法引人质疑。 《伤寒论》列“火逆证”数条以训后世,如115条: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116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名火逆也。现代研究认为,灸法有激发经络的作用。依据这一理论,使针灸无形之中被等同于理疗之法,却忽视了火灸误施的严重后果。 按摩使蛮力 近年来,屡见因按摩手法不当加重损伤甚至引起瘫痪的报道,若非亲眼所见,有些难以置信。某国医堂康复科,五大三粗的按摩师撸起衣袖,按定按摩床上的病人,拳肘并施,又加诸膝,动作粗暴,令人望而生畏。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经络循行和气血流注至精至微,故按摩先须明脏腑经络,其次掌握常用按摩手法诸如推、拿、扪、循、按、摩、揉、搓、滚等,最后提高临床按摩疗效的关键还在于内力的练习和悟性的提高。而手法不当,轻则按摩后患者感觉不适,重则会导致经气郁闭、气血逆乱,甚至加重病情。所以,手法按摩和针刺一样,对施术者有很高的技术要求,绝不是简单地使用蛮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