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是一门以整体观、辨证论治为基本特征的实践医学,在对疾病的认识、干预方式和药物使用上均有其特点,这就决定了中医医疗技术在临床准入前的伦理审查必须紧抓中医学的临床特点和规律。 原卫生部伦理审查办法中对医学伦理审查有六大原则,可大致概括为保障知情权、避免伤害、减轻经济负担、保护隐私、获得赔偿和弱势群体保护。根据中医学的特点,在伦理审查过程中应对部分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细化。 加强对患者的知情权保障 中医医疗技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许多技术疗效明确但原理尚未揭示,有些技术是通过局部伤害而获得疗效,如针灸、拔罐、梅花针、小针刀等。在使用这些技术前,应向患者说明治疗的目的、过程和伤害程度等;伤害程度较大的技术建议在治疗前让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 准确权衡风险和受益比 在获得疗效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风险,关键环节是要严格把握治疗的适应证。由于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和患者的个性化差异,在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该项治疗、该项治疗是否为最佳方案时往往没有统一标准,这就需要侧重两方面的审核:一是实施治疗医师的资质,其必须具有一定的临床诊疗经验;二是该项治疗必须具有详细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注重对患者隐私的保护 中医的治疗室通常采用集中化、批量化的诊疗模式,如三伏天穴位敷贴、针灸推拿治疗等;有的治疗床之间没有隔断,有的治疗室不分男女,有的医师公开询问病情等。在审核这些技术时,应注重对患者隐私保护的设施、设备和医务人员保护意识进行审查。 合理估算经济成本 中医治疗通常需要一定的疗程,除了计算患者治疗成本外,其往返医院的交通、时间都是需要成本的;对于一些康复患者,还需要考虑其家属的陪护成本等。因此,在对其疗程和治疗方案的审核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综合成本。 建立应对副作用的预案 如因操作不当或个体差异等原因,中医治疗同样会存在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比较常见的有针灸晕针反应或气胸等。为避免对患者的伤害,应注重审查该技术是否拟订相应副作用的防范举措、应对预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