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好中医不该只停留在回忆里

2018-12-10 19:00:14浏览:404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王金亮  我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从小接受中医理论的熏陶,初中毕业之际,适逢十年动乱,即随父侍诊,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王金亮
 

  我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从小接受中医理论的熏陶,初中毕业之际,适逢十年动乱,即随父侍诊,踏上茫茫医路。每日诵读经典,临症抄方,识脉认证,开始感悟医理岐黄。最难忘怀的是,中医传统文化及思维理念。

  忆中医过去时光

  20世纪60年代的基层医院,中医药占据主导地位,医院名老中医云集,治疗各有千秋,疗效卓著。观老中医诊疗是一种对中医文化的独特享受。临症时笑语相待,悉心观察,三部九候,一丝不苟;温情细语,详解病情,释疑解惑;处方用药精雕细琢,字迹清晰飘逸。多数患者痛苦而来,含笑而去。医院每日车水马龙,中药飘香,置身其中,时时感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记忆中,老中医们欢聚在一起谈古论今,之乎者也,有精辟的医理心得,有临症经验,更有学术争鸣。传统的中医文化,浓浓的学术氛围,使每一位置身其中的学子都充分感悟到中医的精辟内涵,愿为之刻苦勤勉,更重要的是确立了中医的思维理念,为今后的中医临床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我供职于基层卫生院,那时人们生活不是很富裕,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防治提倡三土、四自、一新带路,即土医、土药、土方;自采、自制、自用、自销;开展新医疗法,一根银针一把草。医务人员都努力学习中医理论知识,每日晨起,总会听到朗朗读书声,汤头脉诀烂熟于心;临症之时,外感内伤杂病多以经方处之,麻黄、桂枝、大小青龙、四君、四物、补中益气、归脾、六味实属常用方剂,每每取效。

  中医药在基层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基层中医有良好的中医素质。诊病观四时气候,别男女,视胖瘦,分大小。方精药简,疗效独特,中医的简、便、廉、验尽显其中。这一时期也造就了许多中医人才,逐渐成为当地的名老中医。他们经历了中医文化的熏陶、中医师徒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中医的思维理念根植心中,堪称名副其实的中医。

  中医缘何变味了

  时代在发展,现代化的步伐不可抗拒。观今之基层中医院,几年来快速发展,楼房越修越高,环境越来越好,医疗设备也越来越先进,先进的治疗理念占据主导地位,各种检查增多,西医治疗成为主流,中医发展滞后,中医思维理念淡化。青年中医忙于书写病历,很难听到谈经典、背汤头的声音了。资深中医忙于“创收”,处方越开越大,费用不断增长。经方验方弃之不用,医籍被束之高阁,全无简、便、廉、验之特色。更重要的是中医思维理念的缺失,医生不辨阴阳,不明表里虚实寒热,诊治靠各种检查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以西医思路去对症治疗。处方随心所欲,杂乱无序,毫无章法,用量加大,甚至超越药典规定剂量。常用药如此,有毒之品也常超量使用。美其名曰中医要现代化,要改革创新。诸如此类,实则令人心绪难安。

  中医乃调和中正,纠偏中庸之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望、闻、问、切后处以理法方药的诊治过程;上应天文,下及地理,中研人体,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学术。这一理念历经数千年,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形成了中医独特的治疗理念,这也是中医学博大精深之奥旨。中医需要传承、发展、创新,但必须在中医思维方式指导下进行。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戴套,别掉入这些误区

上一篇:

少女月经过多别默默忍受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