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决不是曲高和寡,其实很多西医人在关注中医,中医的每一个进步都牵动着他们的心。很多人认为中医、西医各有所长,有的还通过“西学中班”加入了中医队伍,期待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医,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本期我们将部分专家的观点呈现出来,期待更多西医人士的参与。 这些年 中医被误读了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 蒋荣猛 前几年,我和本院的几位中医医生一同讨论,中医在“十一五”或“十二五”重大专项方面可以做些什么。回顾中医的现代化之路,颇为艰辛,突破者更是鲜见。作为一名西医医生,我谈一点自己对中医的粗浅认识。 RCT抹杀中医精髓 我觉得中医的现代化之路或者说是走向世界之路,至少在方法学上走了一条和中医不相干的道路。比方说,中医最核心的就是辨证论治,可是按照循证医学的路子来验证中医药,用的却是临床对照试验(RCT)的方法,这样就把中医最精髓的东西给抹杀了。虽然说同一证候抓住了核心病机之主证,但千人千面,细微处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随着疾病的进展,证候也在发生变化,怎么可能像西药那样一个方子治到底呢?何况,还有年老长幼、南方北方、四季气候、药材产地的差别呢?因此,在我看来,不要一味拿西医那一套去验证中医,否则,中医就会陷入一条死胡同。 中西医本源一致 自有人类以来,生老病死就是绕不开的话题。为了治愈疾病、延长寿命,医学从远古开始就一直和人类的发展并存。从神农尝百草到《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我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医医学。如果抛开医学理论体系,单从药物学上讲,在现代科技引入医学之前,世界各地的医药都来自植物药或者是草药。在解释药物的疗效上,由于有科技作为证据,才有了中西医之分。从治病这个角度,不应该有如此区分。因此,中西医之别,与其说是药物不同,不如说是理论体系不同。 无论医学还是哲学,必须有理论体系作支撑和指导,才能不断进步,中医也不例外。中医理论的核心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第一个字即是辨,《伤寒论》每篇标题的第一个字就是“辨”。但对于如何辨证论治,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此派生出诸多学说、流派。那么究竟如何辨证论治,我认为只有苦读经典,认真去领悟经典,用它去指导临床,不断从临床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问题,中医才能不断发展。 自有医学以来,医生和病人的距离很近。中医讲的是望闻问切,西医讲的是视触叩听,为的就是获取病人的全面信息。即便有了化验、超声、CT、核磁等技术,这些获取临床信息的基本手段仍然不可或缺。尽管形成诊断的手段和解释疾病的方法不同,但中医、西医诊病的过程相近。 别让中西医两不得 西医诊断讲究证据支持,中医也一样,而且中医治病更强调从全身角度去阐释疾病,它还把人放在其所处的地域环境和气候环境中一并考虑。从这个意义上,比起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医不知早了多少年。遗憾的是,无论西医还是中医,很多人还只是停留在疾病本身去看问题,忽略了疾病之外的影响因素。 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做的工作更多的是“西医”,即在化验检查上用西医手段,诊断也离不开西医的诊断分类,虽然也有一部分中医的辨证内容,但本质上是西医的套路,而且用的也大多是西药。在西药的应用方面,也不尽规范,像这样的中西医结合会两不相得。 疗效好不单在用药 从治病角度,对任何医学体系来说,疗效都是金标准,中医也不例外。在几千年的医学实践中,中医之所以随着中华文明流传下来,在于其独特的疗效。中医之疗效,不单体现在中药上。正如前文所说,人是一个整体。作为医生的医学人文修养,中医继承了我国文化中的精华。中医曰,上医治未病,和武学上“上攻伐谋”是一致的。 随着医生学习中医的深入,无形中加强了个人做人、为人为医方面的修养。这样的结果是,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是药物治疗的一个重要补充,这恰恰也是中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记得十几年前,一位病人为看一位名老中医,耗费数十天、花费数百元才能挂上号。吃完药后,药到病除,大家都惊叹这位老中医的神奇,但看其开具的药方却极为普通。所以,若离开这些人文因素去辨证论治,中医疗效无疑会大打折扣。 本人从医近20年,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对医学认识也逐渐深入,越发觉得医学之于疾病的无奈。许多疾病,我们如今无法克服,即便循证医学支持的证据也有相左之处。任何人都想健康地活着,但如今的医学技术条件之下的现实是,能彻底治愈的疾病少之又少,要么带着疾病长期存活,要么服药物的同时和疾病与药物副作用做长期的斗争。 我想,虽然中西医有着不同的医学体系,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人类的健康服务。如果能够在学习和实践中,在中西医合作方面找到一条相互补充、相互提高的路径,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西学中 能够更好为医 浙江省桐乡市中医医院副院长 柴敬杰 西医学中医,会担心受西医基础、思维习惯、理论观念影响而学不好中医,或者诊病时思路相互干扰给自己的诊疗造成混乱。作为一名西学中人员,我的观点恰恰相反,有西医基础的人学中医,反而多了些额外的基础,多了对照的手段,会加深对中医的理解,促使自己成为更好的医生。 行医更注重“医道” 中医学是以人为本、以社会学为本,处处都有“道”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医学是医道之学,西医学是医技之学,医道之学是人学,医技之学是科学。西方医学发展到现在,也向“医道”发展,而“医道”是中国特有的儒学、道学、医学的结合体,是中医学的灵魂。 医道是一种艺术,是完善人的艺术。中医深刻的人文关怀、平衡和谐的思想、个性化的诊疗措施,无不闪现着艺术的光辉,我们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受到了大医精诚思想的熏陶,我们的人本观念、人文关怀精神也得到了提升。 理论理解更深刻 中医学偏重于对人体功能方面的认识,而现代医学则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从微观角度来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注重于形态学改变,强调“眼见为实”。西医认为功能失调是一种病理反应,辅助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方法和手段。 中医和西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及思维方式虽有差异,但均以人的生理和病理为研究内容,因而其知识点也可以相互贯通。在接受传统医学及其思维模式时,我尝试着与西医知识体系接轨,探讨它们之间的互融性和互补性。例如学到“心主血脉”时,辅以心脏的解剖结构及血液循环理论,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含义。通过中西医之间相互比较,运用现代医学知识佐证中医理论,有助于理解中医学中某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明确中医的脏腑为功能性器官,从而把中医理论中“功能”观点强化,突出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我认为,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的中医思维模式,可以深刻领会中医的本质与内涵。 诊疗方案更优化 相对于中医科班出身的人,西学中者有一定的优势。一是已有多年西医临床实践经历的医生有广泛的病人群体,临床中对他们施以中医药手段,往往容易被接受,此优势是毕业后就坐诊的中医起步者所不能比的。二是西医的临床经验有助于判断接诊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西医大夫学了中医后也能综合判断哪些专科、哪些病种、何阶段的病情适于何种手段的诊疗,可以充分发挥西医、中医各自的优势,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法,这也让病人和社会更真切地感受中医的长处。三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对立统一观、治未病观、人文医德理念等也符合当今西医理念的发展方向,这些对学了中医的西医大夫有很大帮助。 |